从古至今,儒家一直提倡的可能当时就是恢复周礼了,说到周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了,很多人对孝的这个词的概念是模糊的,在古代,一般父母去世了,都要守孝三年,三年不食酒肉,是周礼中的一条规定,孔子就很赞同,可是,偏偏有些人不同意,而且这个人也是儒家,但是就是不同意,这个守孝三年,他就是孔门十弟子之一宰我
这宰我有一天就问守孝三年是不是太长了?说不应该守孝三年,认为守孝三年久矣,一年就可以了,还有一个很充分的理由,让夫子没有办法回答,他说:“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如果守孝三年不推行周礼,周礼必将腐烂掉,旧谷既没,新谷既升,就是一年,这钻燧改火期在古代也是一年钻一次火,意思就是这都是一年,所以守孝也可以一年,夫子没什么说了,就回应道:“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这句话的整体意思就是你小时吃的是父母的,穿的也是父母的,你这样安心吗?宰我立马就回应:“安”孔子又回道:“女安则为之,你如果安心就去做吧。宰我出去了,孔子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这前后孔子总共说了两个观点,一个是你小时候吃的是父母的,穿的也是父母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给他们守孝,发源于你的内心,如果没有他们可能就没有你,而第二个关点是你生下来以后父母抱你了,三年,你才可以下地走路,就相当于一个房钱,经费,所以你也应该守孝三年,差不多就是等量代换,不过这也不完全是,假如你的父母把你生下来抱了一个月就走了,之后才回来照顾你,这又该怎么说呢?不过孝这个东西本来就不是物质上的,他是源于你的内心的,如果你只是做个样子为了给别人看看,买很多纸钱,大房子在守孝三年,这都是物质上的,和你的时间和精力,你如果这样出于跟别人看看的心理,你还不如不守。
我们人类都是父慈子孝,有慈也有孝,但是大自然就不一样了,大自然中只有一种,那就是慈,比如说,狮子老虎那么凶残的动物,只要是肉他都吃,不过他的小老虎就不一样,他就会去抚养他们,去保护他们,还有比如水牛,它们都会将老弱病残放到中间去,在迁移的时候,外面的一群年轻力壮的公牛连狮子老虎都得退避三舍,而且有的时间他们还会去拼尽全力的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等到小水牛长大了,有可能就不会管老水牛了,等小狮子长大了,也是去奔向远方,把老狮子扔下,不像狮子王里的那么美好,丛林社会就是弱肉强食,而现在的有些人一样,父母把你生下来把你抚养大有可能长大就不管父母了,这不就是跟禽兽差不多的行为吗?相当于你就是一个禽兽,坠入到了丛林社会,不懂得,感恩,还有一种,最孝的误解,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你也要去发自内心的去孝,发自内心的去对父母好。你是否是真心对待也体现在脸色,你对你父母的脸色就好那么一会儿,那很简单,比如说分房产证的时候,有的人就为了房产证而笑眯眯地对父母,不过事情一过完就又回到了以前,如果脸色一直好下去那就难了,要学会包父母,都说返老还童,等你老了也跟小朋友一样,犯错,需要叫你用手机什么的了,如果你的孩子等你老了体现得一脸不耐烦,你觉得你会开心吗?想想你父母小时候是怎么对待你的。你就有义务对他们好。
父母生日到底是好是坏,为什么说一则以喜一则一惧呢?你想一想,我觉得喜是应该是父母长寿了一岁,可以多尽孝一年,而惧怕的是父母又大了一岁,有可能晚上脱了袜子早上就穿不上。所以我才说父母的生日又是喜,又是惧呢。
孝顺的本质是知恩报恩,目的是使父母安乐,自己的良心得以安宁,还有我觉的,顺从不是孝,忠孝难两全,忠,是忠于内心良善的选择。孝,是遵循自然法则,也是内心的良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