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书本里,还是课堂上,对“提打挺松”一般都会每一个动作分别阐释其要领。
比如,状态不积极,声音闷暗,老师会让你要注意提颧肌。咬字横,口腔扁,要打开牙关。开放性的鼻音,要注意挺软腭等等。
但有朋友还是很难做好“提打挺松”,比如牙关紧、鼻音重、音包字等问题都可能是“提打挺松”没做好引起的。
为什么做不好“提打挺松”?
难点往往不在于单独某一个动作的练习或矫正,“提颧肌、打牙关、挺软腭、松下巴”四个动作有机协调,才是做好“提打挺松”的关键。
因为播音时“提打挺松”四个动作是一瞬间同步完成的,实质上就是一个动作。
一个动作
口腔前部像“啃苹果”,口腔后部像“半打哈欠”。要做好“提打挺松”,只要做好这个动作。
“半打哈欠”的状态可以让软腭挺起、牙关打开、下巴放松、舌根放松。
“啃苹果”的感觉有利于提颧肌,让口腔前部展宽,声音明亮,吐字力量集中。
“半打哈欠”很多人没做对
“半打哈欠”与“啃苹果”,其实这句话大家可能都知道,甚至有一次我发现,少儿播音主持的教材里,都能找到这句话。
但这个动作要做对,不容易。
“半打哈欠”这个动作,既要让后口腔打开,同时还要保持后口腔松弛。
也就是说,如果“半打哈欠”时,后口腔虽然打开了,但是下巴、舌根、软腭、牙关很紧,就没做对。
为什么会打哈欠?
“半打哈欠”没做对,原因就是我们在“装”出半打哈欠的样子,是在刻意地做这个动作,所以与真正打哈欠的口腔状态相去甚远。
“打哈欠”本质上是一个“深吸气”的过程,“小腹”是在起伏的,实质是“气息”的运动。
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真正”在打哈欠的时候,我们的口腔张开这个动作完全是被动的,下巴的运动是一个“从动”的状态。所以这个时候后口腔是打开的,并且下巴是松弛的。
反之,如果刻意的“装作”半打哈欠的样子,下巴、后口腔就很难做到真正的松弛。
“半打哈欠”本身就是一个跟随吐字发声的“从动”的动作。因此,我们恰恰要忘掉这个动作,忘掉下巴,“从动”的去做,才能做好这个动作。
练习时,我们可以尝试,把注意力转移到硬腭前部,体会声挂前腭的状态。
变化的动作
“提打挺松”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作,不是让口腔始终保持一个形状。
在吐字发声变化中,要始终做好“提打挺松”,就要认识到这个动作的本质:口腔后部松弛畅通,口腔前部有力集中。
闭口像“啃苹果”,是门牙啃,后槽牙不能啃,否则整个口腔就会扁,制约“半打哈欠”。
开口像“半打哈欠”就像上面说的,这是一个从动的、轻松的,好像真的打哈欠一样的状态。注意吐字的着力点不能在口腔后部,而在硬腭前部的“啃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