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选自读史专栏
黄仁宇通过截取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这个历史横断面,然后用显微镜仔细观察那个时代的病理。按黄仁宇的说法就是:“意在说明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
黄仁宇是我们中国人,原来是一个国军小军官,打过抗战,到了美国后才重念的书。换句话说,他是半路出家,老兵转去搞学术。
他在1970年代就写出了这本书,但是经过很多年才找到出版的机会,然后一出版就震撼了史学界。
为什么震撼?他打破了之前很多条条框框,比如用散文的手法写史,再比如他的叙事风格及所要展现的历史思维。
在黄仁宇之前,都认为明朝的万历十五年其实没什么可说的,可黄仁宇不这样认为。他选取了这最平淡的一年,去除了一切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帝国的运作面貌,从而归纳出传统中国是一个依靠道德,而不是技术在运转的社会,这种社会的缺陷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崩溃的。
是的,黄仁宇通过这本书告诉大家一个重要历史观点:和道德相比,可靠的数字、优秀的制度、高明的“手腕”应当更令人期待。——中国旧王朝一直重道德轻技术,但到了大明朝万历年间,世界技术已浩浩荡荡,包括中国,这时,道德明显束缚了社会的发展。
所以,表面上看,这一年大明王朝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这一年发生的许多琐细小事,却如青萍之末成为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比如海瑞死了、戚继光死了、皇帝罢工了。
与此同时,大明王朝之外的景象却是——时年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了:布教令,禁暴乱,戢盗窃,立法制……然而明廷却未予注意;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揭开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总之,万历十五年表面上是平静无事的一年,但其实能够从这一年的横切片里面看到整个中国历史的问题。
所以黄仁宇说,这本书虽然讲的是一年的故事,但其实他要讲的是中国失败总记录。
一句话,用大历史观的角度重新审视万历十五年,它是极其重要的。这一年,力挽狂澜进行改革的首辅张居正去世五年,他生前的改革成果正摇摇欲坠;
同样在这一年,作为官员道德楷模的海瑞,以及作为武官杰出的代表戚继光死去了,大明王朝只剩下生闷气的万历皇帝,和一群敢于和皇帝死磕的文官集团,及一个疲于在皇帝和群臣之间斡旋的首辅申时行。
对头,《万历十五年》主要就是通过讲述万历年间的几个重量级人物,包括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张居正的接班人申时行、清官海瑞、武将戚继光,以及乡绅李贽等,来展现大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