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超”爆火看文化认同的时代重构

一场苏绣直播,精美团扇、灵动仙鹤在飞针走线间惊艳无数眼球,千载刺绣艺术瞬间点燃网络,化作“苏超”这一文化符号,承载无数青年人的热爱与追逐。当传统技艺在数字空间焕发如此蓬勃生机,我们当深究其灼灼光芒背后的力量——这绝非简单怀旧情愫的偶然喷发,而是文化自信在当代土壤中重新生长,是媒介与创新共同浇灌出的认同重构。

“苏超”爆火首先映照出年轻一代文化自信的深度觉醒,折射出在传统中寻根与自我定位的渴求。今日青年,已不再被动接受文化灌输,而是主动拥抱、深情诠释那些曾令人心动的文化符号。他们身着汉服行走于城市街巷,在音乐中融合古调与现代节奏,更在直播间里争相追捧传统技艺之美。故宫文创年销售额突破十五亿元,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以水幕洛神舞惊艳全网,这些现象无不是青年人对文化根脉的主动拥抱,是民族情感于时代潮流中激荡出的共鸣回响。这股文化自信的潮流,既呼应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宏观号召,更彰显出青年一代在传统中找寻精神坐标的自觉努力。

“苏超”热度更离不开媒介技术赋能的传播革命,使传统文化得以打破时空藩篱,实现前所未有的“破圈”。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化表达、直播的即时互动特性,极大消解了传统艺术与受众间的隔膜。那些曾在幽深展馆中静默绽放的精湛技艺,如今通过高清镜头与创意剪辑,得以纤毫毕现、生动跃然于方寸屏幕之上。如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化展览与线上直播,将千年壁画之美送入千家万户;抖音上非遗创作者借助“变装”等创意形式,让传统工艺焕发时尚魅力,引发万千互动与追随。技术于此不再是冰冷工具,而化为灵性桥梁,让古老文化的永恒星光与当代心灵之光彼此辉映。

“苏超”现象更重要的启示在于: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传承,必须超越僵化保存,走向古今交融的创造性转化。唯有在时代语境中激活传统基因,方能永葆其奔涌向前的力量。青年创作者们以苏绣为灵感,将其精美纹样融入现代服饰、数字艺术甚至电子游戏场景;故宫文创将馆藏文物元素巧妙转化为日常用品,既尊重历史又贴近当下生活。这些尝试无不体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真谛。文化认同的深厚根基,始终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表达为其注入源头活水。

当“苏超”热潮奔涌不息,这文化认同的深刻重构正清晰可感。这是民族自信从心底升腾的时代写照,是技术媒介为传统艺术插上的双翼,更是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意碰撞出的璀璨光芒。

文化长河之所以奔流不息,正因其从不拒绝时代新泉的汇入。让我们以开放胸襟拥抱这一认同重构的澎湃浪潮,使传统在创新中永葆青春活力——唯有流动的文化传统,才是活着的文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