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国维评纳兰性德词说:“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在王国维眼里词作超过了陆游、辛弃疾等人的纳兰性德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出生,原名成德,避太子乳名“保成”而改为“性德”,字容若,号鹅梨、楞伽山人、长白山人、松花江渔等。
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为康熙朝重臣,母亲觉罗氏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的女儿。纳兰性德作为典型的贵族子弟,并没有沾染上纨绔的习气,他博览群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十八岁中举人,紧接着在会试中及第,可惜因病错过了当年的殿试,三年后又补试,中了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康熙惜其才,留于身边授侍卫之职。所以不仅宫斗剧中的侍卫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现实中也有,纳兰性德就是这样一位人见人爱的侍卫。
出身豪门的纳兰性德刚刚21岁,学历问题和工作问题就都圆满解决了,在我们眼里他的人生顺风顺水,集所有的幸运于一生,可是他留下的词作告诉我们,这位翩翩公子内心充满了忧伤。
纳兰性德曾写过一首《浣溪沙》: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大意是说:残雪凝结着寒光照冷了空寂的画屏,《梅花落》的笛声在静夜中响起,无人陪伴的夜晚月亮格外地明亮。
我是这人世间一个惆怅的过客,想知道你因何吹这样的曲子,让我这个听者眼泪纵横,在这让人肝肠寸断的笛声中,我回忆起了平生的点点滴滴。
这首词中为什么带着如此深沉的忧愁?回忆起平生的什么让这位出身豪门、衣食无忧的词人自称“人间惆怅客”呢?
官场:他人之蜜糖,纳兰之砒霜
我关于豪门的想象几乎都来自《红楼梦》,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和纳兰性德也颇有渊源。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康熙帝的侍卫,与纳兰有同事之谊。曹寅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楞伽山人正是纳兰的号,有人曾经说这个容貌姣好的纳兰性德就是贾宝玉的原型。
《红楼梦》中那些豪门中的男人们或者混迹道观,去追求长生不老;或者声色犬马,过着荒淫无道的生活;或者板着面孔,用道德绑架别人……富贵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精神的富足,也没有让他们的灵魂更有趣。
只有一个贾宝玉横空出世,成为了贾家男人中的异类,他之所以要混迹在姐姐妹妹堆里也有与贾府的成年男人格格不入的原因,可是即使在姐姐妹妹中,能理解他的也少之又少。
现实不是小说,纳兰性德不像贾宝玉那样叛逆,或者他的内心世界不会像小说的人物那样呈现在读者面前。他17岁就进入到体制内,成为皇帝的侍卫,从三等升为一等。对于很多人这是荣耀,可是于纳兰可能并非如此。因为他是一个性情率真的男子,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真文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他的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词如其人,纳兰性德本性纯真,但“伴君如伴虎”,作为皇帝侍卫,他又必须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小心谨慎地过每一天。这种与性情矛盾的处境常常让他写下一些感伤之作。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首诗写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的春天。当时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向东巡视祭告奉天祖陵。纳兰性德随行护驾,在过山海关时,夜晚难眠,听着风声雨声,想起了家人,于是写下了这首《长相思》。
从这首诗中我们读不出一点喜悦,平定三藩之乱后,正当壮年的康熙帝一定踌躇满志,可是他随行的队伍中有人却郁郁寡欢。康熙的理想是开疆拓土,治理天下;纳兰性德的愿望是拥有一份自由,和三五小友或者知心爱人欣赏奇文,吟诗作词。康熙对纳兰不可谓不好,可是在纳兰心中能和他共鸣的始终是朱彝尊等文友。
他在一首《菩萨蛮》中写到:“车尘马迹纷如织,羡君筑处真幽僻。柿叶一林红,萧萧四面风。功名应看镜,明月秋河影。安得此山间,与君高卧谈。”对于纳兰性德而言那些功名利禄如同镜中花水中月,他更羡慕和向往那种隐逸生活。
只是纳兰出身豪门,他得维持豪门的荣耀,所以他必须积极入仕,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必须在体制内工作。在他人看来蜜糖一般的工作,在纳兰心中可能如同尝了砒霜,失去自由的诗人就等同于失去生命。
情场:他是天上情种,却在人间寂寞
纳兰性德的词作很多抒写幽思恋情,忆念亡妻,友朋聚散等,都是清新吐露,真挚动人。他词作的情感哀婉大于欣喜,悲凉多于热烈,在意境中体现出来的就是把细腻的感情融入到悲伤的画面中,容易与人的悲伤心理达成共鸣。
而纳兰性德的词作之所以如此凄婉迷茫和他三段曲折的爱情有关。豪门中的翩翩公子,风流倜傥的背后也有自己的伤痛,就是他们的婚姻多半是政治联姻,只是为了两个家族联手图谋更好的发展。纳兰性德的恋情伤感多于愉悦,正是因为这种不自由。
初恋——相爱的人成了别人的新娘。
纳兰性德像贾宝玉一样,也有一个“林妹妹”。这个妹妹冰雪聪明、玲珑剔透,也是在家道中落的情况下,寄住在明府。他们相爱了,少年时的爱情,单纯而真挚。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栏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浣溪沙》
“见人羞涩却回头”与李清照笔下“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女孩子的情态,古代女子那种羞答答的娇态在词人笔下活了起来。
可是以纳兰性德在家中的地位,家人不会同意他娶一个家道中落的女子。于是有一天表妹被送进皇宫去参加选秀了。最后纳兰性德的爱人成了皇帝的妃子。
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
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菩萨蛮》
词人的初恋就这样结束了,如同轻烟飘过,但缭绕半生,追究也难以绕开,他的词作中给她留了一席之地,伤感而迷惘。
妻子——相守的人如过眼云烟。
康熙十三年(1674),纳兰性德与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女儿卢氏成婚。非常难得的是他的妻子是他的铁粉,同样喜欢诗词歌赋,从此,纳兰性德度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人生。
可是三年后卢氏因产后病去世,纳兰性德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来怀念她。那些词是和着血泪,以生命为注释写成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如果一切都是开始的样子多好。
南乡子
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在一个雨夜,词人对着亡妻的画像,潸然泪下。这种忧伤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这种凄楚迷离、忧郁感伤的悲剧之美与他满族贵胄的身份,豪门的生活氛围形成鲜明反差。
卢氏去世后,迫于家族压力,纳兰性德于康熙十九年(1680)娶了官氏(瓜尔佳氏)为继室,但他心中却有了红颜知己。
红颜——相知的人不被接纳
纳兰性德有一位知己叫顾贞观,他来京时,纳兰为他建了一间茅屋,取名花间草堂。卢氏去世五年后,从悲痛中走出来的纳兰在花间草堂和友人宴饮。宴会上聚集了吴兆骞、顾贞观、朱彝尊、陈维崧、严绳孙、姜宸英等人,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文人,代表着清代词坛的最高水平。在宴会上,顾贞观吟了一首词:
惆怅凄凄秋暮天。萧条离别后,已经年。乌丝旧咏细生怜。梦魂飞故国、不能前。
无穷幽怨类啼鹃。总教多血泪,亦徒然。枝分连理绝姻缘。独窥天上月、几回圆。
——《朝玉阶·秋月有感》
这首词从遣词造句到情感表达方式都与纳兰的词太相似了,一下子就在纳兰心中激起了涟漪。当他知道作者是江南美女沈宛,知道这个女子是自己的铁粉,手抄了他的词集,独自吟诵时,无比惊喜。
那次聚会后,江南那个水柔风轻月清朗的地方,常常进入他的梦中,那个江南的女子也让他牵挂。
又过了三年,纳兰性德三十岁时的深秋,他随着康熙帝来到了梦中的江南。与沈宛短暂相聚了。可是纳兰性德是侯门公子,是御前侍卫,身份显贵;而沈宛只是一个江南艺妓,如浮萍一般。不管爱得多深,他们之间,总是隔着一道厚厚的门第的墙。
短暂的相聚之后是离别。回到京城的纳兰无时不在思念沈宛。他的一首《画堂春》中的几句可以表达此刻的心情:“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易安这几句词此时最合纳兰的心。他把自己的相思之苦告诉了好友顾贞观,顾贞观把沈宛从江南接到京城。
可是纳兰性德的父亲坚决反对这个女子进自己家门。一个满族的贵公子,娶一个汉人女子已经不能容忍,更何况是一个风尘女子。
纳兰于是把沈宛安置在德胜门的一座别院里。在那个春天,他们弹琴赋诗,饮酒下棋,不久沈宛就怀孕了。
幸福来时曲曲折折,走的时候直截了当。纳兰在一次和朋友的欢聚后染上了疾病,那天是康熙24年5月23日,七日后词人病故,时年31岁。
他短暂的一生有着无数解不开的情结,他出身豪门,囿于豪门,他的词成了缓解压力的需要。他流淌着贵族血液,却拥有一个忧郁的灵魂,他用词来和生活现状对抗。
纳兰性德就像是为词作而生,他把愁绪凝结笔端,把愁情和悲情外化,写下了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