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写剧本的策划不是好画家

北京私家文艺之旅第三站:在国家博物馆看《伦勃朗和他的时代》。

有一些新兴的职业,人们往往找不到对应的专业培训。

比如说现在需求量很大、报酬很高的公关策划。做得好的往往不是在大学研习“公共关系”专业的人,而是电影学院或戏剧学院的编剧。

所谓“事件营销”,天下本无事,因为要做营销,所以策划一些事件,这些事件充满戏剧性,符合普世价值观,有情节有人物有高潮有结局,没有一定编剧功底恐怕难以胜任。

而在十七世纪的荷兰,有一位画家也深谙这种套路,从而在他的人像作品中采用舞台追光的方式处理光影,编造戏剧情节来创作合影,深挖人物性格以定格肖像。

他,就是用黑暗绘就光明的伦勃朗。

我最早知道伦勃朗的名字,应该是中学美术课本上归于他名下的这幅作品。

画中的模特据说是伦勃朗的哥哥。他沧桑忧患的脸庞让我想到杜甫笔下饱经战乱与苦难的古代将领。金色的头盔铮然有声,面积超过了人脸,并占据了画面的高光部分,表现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凉。

然而,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近年的研究发现,这幅画与伦勃朗毫无关系。

但是,它的确很“伦勃朗”啊。

展厅的作品从伦勃朗的学生临摹他的一幅自画像开始。

伦勃朗年少成名。14岁习画,到21岁就已经开设了自己的画室并招徒作画。

当时的荷兰刚刚从西班牙统治下独立,成为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绘画的需求不再来自教会和宫廷,而是来自普通市民。

人们根据不同的类别来选择画家并下定单,商品分为:风俗、肖像、风景、静物等,画家们往往专攻一路,各擅胜场。又因为是挂在家里,画幅不可能很大,遂形成“荷兰小画派”。

伦勃朗画室的主要卖点是“情节剧”的人物绘制风格,这为他们赢得了大量订单。

展览的很多作品都仿佛是故事书的插图,表情夸张,动态传神,画面非常戏剧化。

但是伦勃朗并没有被票房绑架,在巨大的市场成功面前,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追求。

结果现实狠狠地教训了他。

1642年,36岁的伦勃朗接到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工会的邀约,为他们的成员绘制一幅生活群像。可想而知,这就应该是伟光正的合影嘛。但是伦勃朗竟然故意不理会金主爸爸的要求,擅自加戏,把这批射击手处理成为执行一件紧急任务即将出发的情节。他给每个人物安排了角色和情节,当然还有动作和表情。甚至,出于剧情需要,还加送了一个金发小女孩。这个完全没在委托人名单中的女孩甚至还相当抢眼。

如此无视甲方要求,公然违反合同的作品,即使构图、光线、色彩、层次、人物情绪等表现得再好,人家也是要退货的!于是,伦勃朗被告上法庭。

当然,他败诉了。声誉和经济都惨遭打击。而且订单也大幅减少。同年妻子去世,彻底结束了他前半生的幸福美满。

此后,缺乏日常生活管理能力的伦勃朗与女仆同居,过着被社会舆论谴责的“罪恶的生活”,穷困潦倒中,画风逐渐退去铅华,变得深沉悲凉、沉郁顿挫,每一张不再年轻、不再美丽的脸上,都藏着无尽辛酸的过往。

通过画家近半个世纪的5幅“自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审视自己,如何从充满自信的青春岁月,走向自我“失败”的垂暮之年。

自画像创作时间:1627年(21岁)、1634年(28岁)、1659年(53岁)、1665年(59岁)、1669年(63岁,当年去世)

现场看原作让我惊讶的是,伦勃朗们的作品画面相当光洁,即使是伦勃朗这样采用堆叠颜料来表现亮部的厚堆画技法,隔着玻璃也看不到颜料凸起。而画在铜板或银板上的作品就更加平整而透亮,几乎看不到笔触的痕迹。

展品中还包括一幅维梅尔的作品《坐在维金娜琴旁的年轻女子》,但这幅画应该是被后人重新画过,另加上黄色的披肩,以及高耸的裙褶,画面的比例实在有些奇怪。

PS:不能不说,逛博物馆真是一个体力活啊!走路太多,加上展厅气温太低,我的脚竟然抽筋了!心理学家认为克服痛苦的方式是接受它、体会它并试图描述它。好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