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述经过:昨天9:50,孩子读完了英语,还有奥数题需要做,孩子不打算做了,但是我没有同意,并给他说了他回来后的时间安排。
孩子拿出数学题开始做起来,第一道题他就不会,他说:妈妈,你给我看看老师的讲解视频。
我:你看看例题和笔记,自己试试。
他有点情绪了,我走到身边,看着题,他给我讲了他现在的思路,我一下子被他点醒,知道怎么做了,我引导着他。我发现他只是停留在例题上,而迁移的能力需要提升,他对具体的数字和用A或A+1代替的数字转换不过来。我就告诉他A是一个数,A+1也是一个数。我想这就是左右脑没有对接上的缘故,不能从具象到抽象。
第二题和第一题是类似的,最后还是需要引导才能做出来。
做完题后,他想用电话手表听故事,我没有同意,他就跑进卧室不开心去了。我洗漱完,推开他的房门。
我:怎么啦?是不是觉得题有些难,不怎么会做,有点苦恼啊?
他听后用被子把自己全部盖起来,之前还留了头在被子外。
我:是不是没有听到故事不开心啊?
他这个时候把被子裹得更紧了,说:你走开,我不要你这个妈妈。
我:还是起来洗漱了睡觉吧。
他不想洗漱了,我说:不行,妈妈陪着你。我拉着他起来了,他起来后推开我,去洗漱,刷牙非常敷衍,刷了两下(准确的数字),牙齿缝的肉都没有刷下来,我也说了,他让我不要管,这是他的事。
一直让我出去,他半掩着厕所门,我说:那你好好跟自己呆一会儿,妈妈出去了。
我也为了隔离这样的环境,我下楼去扔垃圾了。回来后,玖:妈妈,你看。
我走进一看,是壁虎,我心紧,也只能想办法把它弄出去,我拿一张纸说:玖玖,你让它爬到纸上来。我也拿了一张纸帮忙把壁虎弄到纸上去了,用一个塑料口袋把它装起来,弄到楼下放生。我拿下楼放生的时候,我觉得没有看到它,也许是太黑的缘故。
回到家,玖玖笑起来了,我们俩跟没事人一样,我:我们得感谢这只壁虎,让我们都笑了。
玖:妈妈,我们家生态环境好哦,待会儿会有青蛙跳到你床上去。
我:不会的。
玖:妈妈,我有点怕,我跟你一起睡。(写到这里,我应该说:哦,我知道了,你就是那只小青蛙。缺乏幽默细胞。)
最后玖就理直气壮跟我一起睡了。
二、分析原因:
1、为什么我三次都拒绝了孩子?
第一次数学题是因为他回来安排了这一项,由于自己在吃饭、听故事、打乒乓球耽误了时间。时间安排不合理,我不想他老是这样,原来遇到这样时间很晚的情况,又想到是课外的作业我就让他先睡了。现在我想让他做一个有计划就尽可能去完成的人。
第二次他想听故事,因为10点之后电话手表就是睡眠模式了,该休息了。这个也是之前说好的规则。不能因为他时间上没有合理安排就无限推后。
第三次不洗漱,因为我认为要注意个人卫生。可能原来有过我们外出玩,回来太晚,只刷牙就可以睡觉的情形让他觉得可以不洗漱。
最终的目的我是想让孩子做到有计划并为之付出行动,有规则意识,讲求个人卫生。
2、我推开门,为什么不先问孩子是什么感受,而是用我的猜测来与孩子沟通?
因为原来我直接问他感受,要不说不知道,要不就让我走开。我也想走进孩子的内心,去了解孩子的需求,去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孩子可能对自身情绪的识别也不是很清楚导致他原来会回答不知道。
3、为什么只有写下这些才能去找到方案呢?
这样新的沟通模式还没有内化成我自己的语言模式,还需要多加练习。
同时当孩子提出需求的时候,我要慢三秒,我太着急了。
三、改进措施:
1、以后我可以做到先认同孩子:哦,你不想做奥数题,那你是不是感到有些困难呢?要不妈妈陪着你,我们一起试一试。这样的语言孩子可能比较容易接受一些,不能孩子一提出需求就否定,这样导致孩子有抵触情绪。
哦,你说你想听故事,妈妈也能体会到,现在已经10点以后了,已经超出规定时间了,很遗憾,我们明天再听了啰。
哦,你不想洗漱了,我想你应该是想睡觉了,同时个人卫生对我们每个小朋友都很重要了,妈妈扶你起来,妈妈陪着你洗漱吧!走……
2、需要提高幽默力,提升自己的多元价值。
3、慢慢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