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读书妄称20多年,历史类的图书、杂七杂八的文学评论和零星的历史研究文章也可厚着脸皮说读了一些,却似乎未曾对“张荫麟”三个字有太多印象,直至一阅《中国史纲》。
不知是后来者有“重生轻死”的习惯,还是原本就因为知音难觅。张荫麟,一代史学奇才,静静地隐没在他引以为业的历史中,成为一个不温不火的名词,坐在卷册之中,偶然有人翻过,才惊异发现,大师巍巍然一座高山!
中国史漫漫,将其详尽遍述自然不易,将其化简存精却是更难。在抗日烽烟中,在颠沛流转中,张先生搦管操觚,落笔生花。这一部“残缺”的《中国史纲》(作者只书至东汉便匆匆离世),以典雅、流畅的文字将千年的过往娓娓道来,你甚至忘却这是一部教材,只分明觉得是一位长者在与你分享旧日的时光。
同感于诸多读者,对于张先生的有如春花流水一般的笔调深有感触。在我们的偏见中,历史是深刻的,是高处阁上的,有时候是索然无味的,但是张先生的文字却自然地将其一一道来。当然,《中国史纲》里的文字不只是让人感觉亲切,也有排比的壮阔气势,辩驳的悠长哲理,大家的宏观视角。
虽然《中国史纲》将描述的重点从纷繁的史料中摘取出来,笔底文字也宛如水波般荡漾,但对于所选内容的论述却毫不马虎:一、对朝代更迭深刻讨论,不落“大义灭不义”的窠臼,在历史细节中挖掘深层的原因,如周灭商的讨论中就对“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及“昔周饥,克殷而年丰”两点提出注意;二、所涉颇广,从各朝的文物、礼仪、音乐、诗歌、政治制度等多角度对朝代进行描述,虽为史纲,却让人有目不暇接的体量;三、有哲学的眼光,特别在对“诸子”思想的阐述中(孔子思想单列一章,另专有第六章单述战国各家思潮),用宏观的视野去比较和论述诸子的思想,归纳贴切,针砭到位;四、有地缘的考量,特别在未大一统的时代,讨论各朝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要考虑地缘的影响尤为重要,明显之处可参考第三章描写的楚的兴起,读者犹如置身鸟瞰的视角。
本想跟随张先生一路遍览古代历史的概要,发蒙自己浅薄的思维,但先生的笔至东汉初年便匆匆滑落,先生的身影也湮没在历史的长卷中。时至今日,他仍然被有意或者无意地被遗忘了,但翻开这书页,依旧见字如面,只恨天不假年。
张先生在自序中写道:若把读史比于登山,我们正达到分水岭的顶峰,无论回顾与前瞻,都可以得到最广阔的眼界。在这时候,把全部的民族史和它所指向的道路,做一鸟瞰,最能给人以开拓心胸的历史的壮观。
张先生站在分水岭顶峰的匆匆一瞥,却成就了永恒绝响的史学。
高山仰止,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