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生的种种苦恼,总混杂在我们对物品的执着中,作者创造出了一套通过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灵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作者简介
山下英子,生于东京,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大学期间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随后便致力于提倡以这种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你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重要”。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现在不需要的东西必须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的心灵的变化。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第一章 断舍离的机制
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言之,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
别人送自己的东西,虽然用不着,但也丢不掉;总觉得迟早有一天能派上用场,但那一天直到今天还是没有到来,诸如此类的东西,就是关系轴或时间轴错位的产物,即在考虑如何处理这些东西时,我们把轴线错位在了物品与他人、不确定的未来和已经成为过去的过去上。
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东西放进储藏室,那不叫收拾,是移动。断舍离要做的是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如此之后,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须的,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为了维持好心情而收拾
一提起收拾两给,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不情愿、不得已的劳动,但一旦形成断舍离的观念,就不会把收拾和讨厌联系起来了。因为当你身边没有任何多余的物品时,自然会有一种神清气爽的熟悉感,你要做的就是维持这种感觉,而你也很愿意这么做。
断舍离是一种不需要收拾的收拾法。不得不去收拾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因为那些东西是给我们带来烦恼的根源。但如果没有那些东西存在,身边留下的都是此时此刻正需要有用的东西,让我们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如果为了维持这种好心情,那就自然称不上收拾了。
与整理术、收纳术有什么不一样
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
筛减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
通过不断的筛选物品,当下的自我会越来越鲜明的呈现在自己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比如有人送你名贵的东西,你不舍得用。在你的潜意识里,可能你认为自己配不上这个物品。/*通过筛选适合自己的物品,判断自己的形象,形成自我认知,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就会想开始改变身边的物品。不赞同这种由外而内的观点,由内而外才对啊,虽然环境可以给人暗示,但我觉得本末倒置了*/断舍离就是从环境开始,让人改变,让自己置身于快活的空间里。
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
了解了断舍离,人们会发现居住的地方一直以来竟然堆积了那么多垃圾废物,到底浪费了多少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断舍离的任务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费掉的一切。你要先分析自己到底被浪费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为,实现自我完善。
东西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饭粒在碗里,我们看来是能填饱肚子的东西,在水槽里我们就觉得脏。所以,要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的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这就是断舍离要做的。
第二章 无法丢弃的理由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逃避现实型,这种人太忙碌,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所以也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待在家里了。恶性循环。
执着过去型,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东西,也非收着不可。把过去的物品当做宝贝保管起来,它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同之处。
担忧未来型,这种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特点是过分囤积纸巾等日常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这种人最多。
对“现在”的界定因人而异
觉得多长一段时间属于“现在”都可以,这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一定要对自己而言最合适的“现在”存在。
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
在断舍离中,基本上没有“客用”这种观点,自己喜欢,同时一直在用的东西,拿给客人用就好了。为一年一次,甚至几年一次的事情花钱,说到底不过是虚荣罢了。
让家成为最棒的放松地
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要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反复强调了环境对人的积极暗示或消极暗示,人的言行也属于环境的一部分*/
第三章 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轴放在“当下”
一次性筷子,如果问能不能用的话,答案显然是能用。可如果要问我用不用的话,那答案会是我不用。尽管不用,但还是收了起来,因为丢掉会可惜。这就是让物品当了主角的状态,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多数人说筷子可以用,这就让物品当了主语,这是把主角的位置拱手让给了物品,把焦点聚在物品上的状态。
第四章 断舍离的实践方法
只集中于一点,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动机
聚焦于某一个场所,而要选择场所,就得意识到时间。今天我能把多少时间花在断舍离上呢?要选择的这个场所,即便只是一个塞满了购物小票的钱包也无所谓。
根据目的选择不同的场所
重视健康及安全,从生存的基本场所做起,吃饭、睡觉、排泄的场所;希望能作用于心理深层,着手于看不见的场所、不想看见的场所、不想让别人看见的场所等等,即便打扫干净了也不会有任何人发现,但是自己知道并且总是在意的场所,比如仓库、不怎么打开的收纳箱;重视运气,要想让家庭整体运气上升的话就选玄关,要是希望提升自己的运气就选卧室等等。
一切都从扔东西开始
断舍离并不是要大家不分青红皂白把东西乱扔一气,而是要有效的利用资源回收。要知道,断舍离的最终目标是:必要的时间、必要的地点、必要的限度,所以对那些你用不上、别人能用得上的东西,不放就把它们转送给朋友或二手店。
厨房里的“三分法”
.
从空间里限制物品数量
在断舍离里,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到底我需要九辆车吗?这么问自己一下,也许你就会发现,如果住在城市里,那只需要一辆车就够了。所谓收纳术,基本上来说就是加法解决法,是把不断增加增加再增加的东西都打包收起来,随着物品越来越多,收纳空间也就跟着越来越大,需要不停地增设新的收纳空间,然后物品继续增多,如此循环。但以断舍离的观点来看,花时间收纳不需要的东西,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无论是取出物品还是收回物品,我们都希望能够尽可能快的完成。可如果需要打开柜门,取出箱子,打开盖子这样三个动作就会觉得好麻烦。花点心思去掉多余的动作,人就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压力,也不会以好麻烦为借口了。我基本上都会把容器的盖子拿掉。/*衣柜门也拆下来好了*/
第五章 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
断舍离与自动化
让断舍离成为身体上的习惯,筛选物品的过程,是完全以自己为中心。到了这个阶段,人就自然而然的不会再允许房间出现乱糟糟的情况了。维护住所与生活的舒适有序已经变成了理所当然、自动化的事。所谓断舍离就是训练自己成为能够信赖的自己,最终彻底脱离没法收拾的自己。
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
不管物品有多贵,多稀有,能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放开执念,人才更有自信。
从“拥有”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
所有物品归根到底都是我们从地球手里借来的。比如买土地,买房子,这其实是买到了维护、管理权而已。“买”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人类一厢情愿的错觉。一切东西原本都只不过是物质而已,经过了一系列化学变化和人为加工,它们成了物品,再被赋予许多概念和附加值之后,流通到市面上。如果能够人为一切都是向地球借的,就能自然而然的涌出感谢与敬畏之情。
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内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的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着一定就是我们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的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