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加缪的《局外人》让我想起了我的姑姑。
年轻时候,她是一个非常优秀,唯一的弱点就是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这让她听从父母安排,选择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婚姻。
结婚前夜,她哭了整整一晚,奶奶问她为什么哭?她摇头,什么也不说。
姑父是一个特别好的人,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我们的成长,可以说,我和弟弟喜爱文学,是部分受了他的影响。
说他俩都是书生气,也许都是爱面子人吧,有什么话都不跟别人说。比起姑姑来,姑父的社会经验要更丰富,好歹他也当过领导。上大学时落下肝炎,身体一直不好,干不了重活。
姑姑是大学老师,对工作特别认真。单位曾经选派她去读研,但是遭到姑父的阻挠,本来两年的学习,姑姑第二年就没有去。这让爷爷奶奶失望,这以后姑姑好像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儿子的教育上。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都是姑姑陪着念下来的。好在他们的儿子,我的弟弟很争气,考上了名牌大学,定居到了上海。
姑姑和姑父的面子上又有了光。退休后。姑姑义无返顾地跑到了姑姑义无反顾的跑到了上海去带孙子。
我们不清楚他们的生活如何,只知道我的白领弟弟很能挣,社会地位也很高,终年国内国外的飞,已经是我们不能想象的人上人的生活。
2021年,疫情当头,有些着急的事情,让我们一家子来到了上海,弟弟把我们安排到了他们家附近的酒店。姑姑说第二天才能见面,因为大孙子要考试。
还是姑父先来酒店,因为儿子要看牙,姑父带着我们去找医院的。然后我要去豫园,他又送我上了地铁,我说你不用送了,因为姑姑和姑父都是掐着点儿,接送两个孙子的。我怕耽误了。他说没事有时间。路上我跟姑父没有怎么说话。路上我感觉他很虚弱,但是他也没有坐下,一直抓着栏杆站着,毕竟七十多岁的人了。
转了两趟地铁,到了豫园站,姑父送出了地铁,我说你回去吧,他还是站在原地望着我,我几次回头,他还站在原地。
三个月后,突然传来姑父去世的消息,不知道什么原因,只说是抑郁症。从那天起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姑姑的电话都是打不通的。
直到一个多一个月以后,如果和他儿子儿媳回来,安葬姑父的骨灰,我们才见到他们。姑姑好像也没太大变化,只是脸色苍白。上我们几个凑在了姑姑家,跟表弟喝酒。他倒是没喝多,但是说出因为年龄的原因,似乎已经被竞争激烈的单位边缘化了。
回上海后,听说弟弟又给姑姑买了新房子,又过了一年,姑姑才搬进了自己的新家。今年,姑姑回来脸上总是带着似有若无的冷漠感,早上起来就看手机,饭也怎么吃,也许别人不跟她说话,她就一直看手机。
我进到姑姑的书房里有一整面墙的书柜,那里曾经是我的天堂,在那里,我读到了很多文学书籍。姑姑从手机里抬起了头,淡淡的说了一句:你觉得哪本好你就拿上吧。
我不敢拿,好像拿走一本,就破坏了我的青春时光填图。
姑姑回来呆了几天,每天都发信息问她今天在干什么,她都及时的回复了,好像也很充实的样子。
我问她什么时候走?她等着弟弟给他订机票。姑姑没有提起如何为两个孙女辅导数学,那可是她引以为豪的事情啊。我想两个孙子上那么多补习班,估计也没时间让姑姑来辅导了。我现在的任务只剩下一个,接送孩子。明年这个任务也就结束了,二孙子也上初中了。
我不知道她接下来的时光如何度过。在儿子家里,她是局外人。人家的饭菜也不需要她来做,她几乎无事可做。
她自己手机上的APP,大部分都不会用,那些都是两个孙女儿,用她手机下载的。她会打一些小游戏,沉寂无声的小游戏。
在上海除了儿子一家,她没什么交际圈;在家乡,她似乎也没什么兴趣再与同学同事打交道。她每天看得最多的,就是微信运动,自己到底走了多少步?排名多少?那似乎是她唯一与外界沟通的渠道,不知道那个时候,她的脑海里会不会浮现与那些熟悉人在公园里边走边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