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在我的书友会群里发了一条信息,说到现在已经读了45本书,离50本的年度目标不远。
随后一位书友提出了疑问:看完书的目的是什么?你看书前和看书后有区别么?
这位书友的意思是读书追求数量的意义何在?
据此引发了对读书目的的争论与思考。
针对这个问题,群里的朋友们进行了小范围的讨论,每个人的看法不同,但有人能提出问题并共同讨论,各抒己见,这样氛围非常好。
就读书数量的问题,我也做了思考和分析,如何看待读书数量问题?
01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其实不是这类书,而是指与自己专业、工作不相干的书——可以统称为“闲书”。
既然是“闲书”,那是不是就无所谓了呢?
当然不是。人是理智的高级动物,做任何事情都有目的性,打发时间也是一个目的,只是不显得功利罢了。
有人说,他读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显摆,在女孩子面前有学识修养,知识渊博,那么他读书就要求涉猎广泛,不求深入。
也有人说,他读书是对人物传记感兴趣,喜欢了解名人轶事,喜欢学习牛人的独到之处,那么他读书就可能是为了通过名人的事例来提升自己。
所以,读书的目的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但九九归一,读书总要有所收获,否则时间与精力白白浪费。
02 设定目标,最好有数量要求,这是最低标准
是人就有惰性,多与少的差别。
在没有方向和目标时更是如此。
那能否先立一个小目标呢?比如每周读两本书,一年读50本书。
关于读书,目标不是单一的,可是多维度。先从简单的做起,先满足数量的要求。
有人说我很随性,读到哪算哪。那我敢说,除非特别执迷于读书,否则一年读不了几本书。
也有人说光有数量没有质量有个屁用。
这句话过于绝对,既然花时间去读了,在读的过程中肯定有思考、有疑惑、有总结,如果只是把文字读一遍,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恐怕爱读书的人都不会这样傻帽。
孙正义两年读了4000本书,要说他每一本都写读后感恐怕不现实,但他读了这4000本书之后,对他人生影响非常大,不能排除软银的诞生与壮大有密切联系。
所以,读书数量不只是数字,也是积累,一个等待质变的积累,没有它,要想质变是很难的。
其实,不只是读书,其它事情也一样,要有个目标,你才会朝着目标前进,一步步实现这个目标。
不妨试试,设定一个读书数量的目标。
03 每读完一本书,要留下痕迹。
读书数量的目标实现了,是不是就意味着收获满满了呢?
其实,这并非最高标准。
如何把书本上的东西转换成自己的知识,这才是最重要的。
再聪明的人,读完书之后也会留下痕迹,比如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做的读书笔记非常多。
如果读一本书,读完就读完了,没有留下痕迹,那这样的读书是不合格的。
留下什么样的痕迹呢?
对你认为有用的句子做标记、对你认为不赞同的内容做批注……
读完后再摘录标记的句子。最好用自己的语言对每一个章节进行总结。
最后,写一篇书评,对全书进行总结,总结这本书的优与劣、好与差,总结你收获了什么。
当你写东西时可以引用,将看过的知识运用到你的作品上。
刚才,本想引用木心先生的一段关于读书目的的一段话,却因为没有做读书标记和记录,短时间找不到,让这篇文章有些失色。
关于读书目的的争论历来都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目的是什么,没有对错之分,是自己想要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