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3155 写作时间:3小时 阅读需要5分半钟
关于进化
周末有空,陪着孩子看了一部BBC的纪录片:鲨鱼。不夸张的说,这个片子绝对是纪录片中的精品。讲述了30多种鲨鱼的幸福的捕猎生活和低调的潜伏生活。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白鲨在捕猎大群鱼群的场景。捕猎的时候,基本上有三四十头鲨鱼在海底翻腾,互相穿插,形成围剿之势。当然鱼群的数量更多,好像龙卷风一样,在水下优雅而规律的游动,像飘动的彩带一样富有韵律,但是他们的跳舞不是为了好看,或者求偶,只是为了生存。在鱼群周边,这三四十头鲨鱼,从声势看起来,铺天盖地,几乎把海面以下的空间都填满了。鱼群被围在中间,显的那么的弱小和无助,仿佛等待着他们只有死亡一途。
鲨鱼们在不停地游弋,其实也是在等待着最好的捕猎时机。这种聪明的生物完全有了合作的概念和意识。几乎在同时,所有的鲨鱼就向不同的方向急速启动,逼近各个死角,向鱼群发动密不透风的进攻。
这种量级的在进攻开始的一瞬间,我第一个浮现的看法就是:鱼群完了。它们只有被冲散并会被瞬间完全围捕,这几乎是它们的宿命了。可能只有极少数幸运的鱼会从一片混乱中,脱离险地,侥幸逃脱。
但随后我就发现,我太低估这些弱小的鱼类的生存智慧了。它们并没有在一次冲锋之下,就完全应声而散,然后像布朗运动的分子一样漫无目标开始四处逃窜。鱼群们完全是以轻松的姿态,顺着鲨鱼进攻的方向,改变位置。整个鱼群行动的轨迹如同换了一条游动的曲线,而且是随手画就的曲线,轻松躲过鲨鱼,保存下最多的有生力量。鲨鱼肯定是有收获的,每次进攻都能直接的捕获一些鱼,但是每一次冲击的成果也并不十分丰厚。经过数次鲨鱼凶猛的冲锋之后,鱼群仍然保留巨大的数量,并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样,被鲨鱼分而治之,迎来大部分被吃掉的命运。
小鱼在凶险的海洋之中是一种很弱小的生物,但是,他们的生存智慧,绝非我理解的那样孱弱。在千百万年间,它们在与各种各样食物链顶端的生物的斗争之中依然能存活下来,必然有他们过人的能力。
这是进化带来的智慧,任何一种能够繁衍至今还没有灭绝的生物,都具有这种非凡的智慧。进化的路径是在生与死的选择中,被大自然的规则强行筛选出来的。能力稍弱的生物,都会从这个世界上被抹去。就算是现在存活的,显得最弱小的生物也是一样,都有它强大的一面。
人类的进化
人类的进化也是这样。作为一个身体素质和繁衍能力都不是很强的种族。如今发展到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绝对优势地位,绝不是轻易而来。
人类祖先可以追溯的最早的历史可以到9000万年前。再往前人类祖先的面貌就很模糊了。但当很久之前恐龙在地球上称王称霸大行其道的时候,可以确定的是,那时人类的祖先还是极其弱小的种族。陪伴在巨大的恐龙和生物大爆发后超多样性的生物群落之间,他们的生存也是十分艰难的。但是历史总是让人惊奇,巨大的霸主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之间,弱小的灵长类动却一直发展至今占据了地球的主流。
可以想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从上古猿人到近代猿人,不停的在与其他生物的博弈。变化和发展,从来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的身体在各种环境变化的时候,必然也会不停地发生变化,哪怕在进化中走的一些弯路,也会做为一个历史的遗迹在身体中永久保留下来。
早期计算机领域大牛Jackson Granholm在1962年2月,发表了一篇名为 ”How to Design a Kludge” 的文章,克鲁机这个概念开始被广为人知。克鲁机是一个工程学的概念,常常指那些“笨拙、难堪、东拼西凑”的系统,也可以说是一些破烂组成的玩意。
其实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典型的克鲁机结构,是一个拼凑起来的烂摊子。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不会有一条明确的主线,指导应该向什么方向进化。人类只能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的改变自身的某些机能和结构,以使我们生存的几率加大一些。
比如人类的“脊椎”,是一个“双足直立生物”的身体的很糟糕的选择。如果可以重新设计的话,我们把体重交叉分散在四个支撑点上,这样的结构才是更优的选择。现在,人类上半身的所有重量,全部由“脊椎”这一柱状结构来承担。虽然我们可以直立地生活,来更好地使用自己的双手,但就不可避免的承受着腰酸背痛的代价了。这一结构显然并不是支撑双足直立动物的最佳可能方案,但我们为什么还会进化成这样呢?只是因为这一结构是从四足动物进化而来,而我们的祖先就是四足动物。
还有会发炎的阑尾,疼痛而无用的智齿,甚至大脑。我们大脑分为3个部分,爬行脑,动物脑,逻辑脑,听着这个名字就知道这是像橡皮泥补锅一样凑合而来。显然它们是在进化过程中,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发展出来。这也正说明了我们为了适应环境,做了巨大的改变。
所以千万不要认为人的身体和智力都是完美的产物,我们的进化其实更是机会主义的产物,用到什么就发展什么,拼凑什么。如果事实证明某种发展和试探是错误的,我们也没法儿去掉或纠正,不能从头改变。只能保留下来,再继续打个补丁,强行试图从另一个方向进行尝试。
思维的进化其实与此类似
机会主义,是我们进化的一个本能,因为在严酷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完善自己的身体。并且进化这种完全贴合环境的自发的行为,也不受个人生物个人意志所控制。如果比其他的同类,进化得更加适于生存,那么这种进化,就会受到鼓励(活下来就是最大的鼓励),自然的变成了生物进化的主流。
所以就可以看到我们的身体,拼凑出的一个一个的小的功能,都无不是为了贴合当时的生存环境,更好的生存下去。正是这种无方向、无目标的进化,使得我们的身体有明显的拼凑的痕迹。
我们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进化的生物状态,而不过是多次实验,恰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并生存到现在。
我们的进化策略,使我们更加追求短期的,有效的进化方式。其实仔细想想,现在的很多创业公司的小步迭代策略,跟这种进化方式是十分贴合的。
其实越是严酷的生存环境,我们进化的机会主义倾向就越严重。因为给我们的时间都太少了,被淘汰的几率也会更加强大,促使我们的改变也需要更加的频繁。
对于人的身体进化来说,是一个长远的以百万年纪的量级。在没有有效的基因科技能够应用之前,我们几乎没有改变进化进程的能力。但是还有一个更为短期的进化紧紧贯穿我们一生的进化。就是我们思维的进化。对于这个我们的参与进来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
不要让我们思维的进化变成一个新的克鲁机
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信息爆炸成指数级别的爆发。如果思维的计划还是按照以前身体进化一样的思路,那么,我们就会很容易陷入这种对碎片信息的追逐之中。
今天某个明星离婚或者发现小三了,那么追逐一下热点评论并持续关注。明天看有人微商晒单了,那么,赶紧不由分说囤货。开始卖面膜和韩国服装。
这种焦虑感,可能来源于我们千百年生物进化的本能。担心与时代脱节担心被环境淘汰。我们容易把精力都分散起来,追逐一个个更加分散的热点和所谓的趋势。
还有比如碎片化阅读。网上稍长的文章下面,经常看到的一个常用评论就是:文章太长,不看!其实可能也就几千字的东西。都嫌太长。大概只能接受140字以下的,可这种信息能有什么深度呢?这个评论潜台词下的意思就是说:太长的东西,太耗费时间,而我不愿意耽误我的时间。我还要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去接受那些更浓缩、更简洁的信息。
但是碎片就是碎片,不要以为它浓缩了就都是精华。碎片往往是这个环境大趋势和潮流下的一个表象。这个表象,不具有先发性和预见性,而只是趋势的已经成型的末端的显现了。
当你看到热点的时候,已经到了尾声,那么我们所能得到的就十分有限了,我们便容易把目光又投向下一个热点和趋势。思维在这种对热点环境的生存压力中,已被一点一点拼凑成型了一个奇怪的东西。
怎么才能避免我们的思维被塑造成克鲁机的状态呢?很简单的办法就是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一个简单的事实背后,很有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原理和趋势。比如现在微商不太好了,但当年为商爆发的时候,是有他的原因的。当年他为什么会爆发,为什么又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衰落,这种爆发的条件能不能够复现,有没有可能再加以利用?都是可以深入思考的。即使可能某个事没有我们能赶上可以利用的机会。但是长期进行这样的思考,思维的进化就会有了一条明显的主线,对趋势的把握,不会辄止于表面显现出来的表象来,而是更深入到他的原理之中。
总之,养成一个深入挖掘原理的思维习惯,对我们将受益无穷。在漫长的进化中,我们懵懵懂懂,无法控制身体的进化。但是对于思维来说,我们有足够的力量介入到他的进化当中。如果依然懵懵懂懂的,毫无规划的漫无目的的进行进化,那么你的思维也依然是一团用破烂拼凑起来的碎片化的东西。说是垃圾不太好听,但是也并不是什么很珍贵的思维框架,也形成不了太过有用、可以真正改变我们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