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满足感。
怎么理解这个词呢?从字面上看,好像就是指阅读过后得到的类似满足感的感觉。不难懂,但是要明白道来什么样的感觉是阅读之后才有的满足感?这可能就有些抽象了。
要弄懂满足感,我们可以先想一想阅读后的不满,那是什么感觉?具体。
最为直接的感觉,就是读了一篇流水账,我滴天,那可以说是很难受了。这是很直接的文字折磨,或许来自用词磋句,也可能是文章结构。详细例子,大家可以试着找一找小时候为了应付老师,硬着头皮写出来的小日记。很单纯不做作的语言。(滑稽)
这很正常,谁的写作生涯没有经历过类似的阶段呢?就在我们还是小屁孩的时候,每天完成一篇日记是基本任务。
不清楚现在的小学生奖罚是怎样的,以前我们可是要挨板子的。也就是说,不管你日记上写了什么,必须要有东西,否则就等着挨打。说实话,对那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恐怕一天中最刺激的事莫过于此,就是没人敢这么写。
那个时候,就我个人而言,日记是有明确格式的,首先你要计算好字数,任务要求差不多100字一篇,我得把日期天气都算在里面,这样我就能少动一会脑子。
接着是早中晚,分三个自然段,内容嘛,就自由发挥,什么事印象深刻就写什么,再添油加醋,润色一番,一篇标准的流水账就完成了。
第一次从语文老师嘴里听到流水账这个词时,我不是很懂,到现在也模模糊糊,大概就是说想起什么写什么,无开头无结尾,阅读后会觉得比读一篇标点符号用错的文章还要累。
就像你们现在正在读的东西一样。(滑稽)
现在想来,我其实挺佩服以前的语文老师的,在那么多数量的小学生日记炮轰下,还能做到每一篇日记下写一个“阅”字,要换成我估计是会被强行降智。
在这里,我要感谢所有的辛勤劳务的语文老师,你们是我们所有人写作的启蒙者,你们辛苦了。
话题扯远了,咱们回来再说说阅读满足感的事。
之所以要提及小学时代日记,一是这确实是最直接的不满足阅读体验代表,二是,在某种意义上,哪怕是和小学日记对比,现在有很多成熟的文章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也有许多共性。
怎样的文章会在阅读后给人以一种满足感呢?
观赏一个好电影,我们会铭记它的镜故事,回味它的镜头;欣赏一首好音乐,我们会跟随它的节奏和旋律;读一篇好文章,我们会忍不住去思考,琢磨它要向我们阐述的道理。
当我们参悟蕴含在文章中的知识后,并因此受用,那么心里就自然而然会有满足感。
首先,写作吧,不管是诗,散文,小说,哪怕是歌词吧,基本功都是第一,起码你要知道一些写作的硬道理吧?你的词汇量,技巧运用,手法都会造成直接影响。
这是一个搭建房屋的过程,需要时间去积累知识。当这所房子有了稳固的地基,良好的外形和宽敞的空间后,我们才能往里面装东西,即我们的思想――作者的思考。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文章是要先有思考才能下笔,这其中可没有什么先后关系。文笔功夫需要时间积累,但这里是指笔下时间,而一个人的阅历脱不开年龄,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才能够产生思考,我们才妆点内在,文章内在也好,抑或是人的内在。这是一个目光由外向内变化的过程。
只有时间能做到这一点。
其次,关于行文思想,这一点其实没什么好说的。有时候最难的不是清楚的表达,而是怎么善始善终。
执笔人议论一个题目,有可能在结束阶段依旧画一个问号,或者给一些棱模两可的结论,不管结尾是什么,在我们构思文章开头时就要做好结束它,或者结束它这一阶段的打算。这很重要,如果作者都不知道结尾在哪里,那么对于读者而言无异于烂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