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帮我穿衣服?”
“妈妈,我今天太累了,帮我刷牙?”
“妈妈,帮我倒一杯水?”
……
生活中,被大宝小宝这样的“求助”已是日常。学习前,我可能会果断拒绝,学习后,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好妈妈的角色。虽然从行为上,自己应了他们的要求,但是从内心自己也着急,于是,自己只做到了伪装的温和。
自从被杨姐和范范告知,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乏规则感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自己只做到了“温和”,因不知道如何“坚定”,所以,把院长的教导只落实了一半,于是造成孩子的规则意识有些弱。
认清问题,认真反思,怎么办?因为疫情在家隔离,于是实验的机会也来了。
放碗筷的故事
前天,吃饭聊天期间,把每天刷碗的家务进行了一下分工,儿子负责刷早上的碗筷,我负责中午的,老公负责晚上的,小宝负责帮我们把刷好的碗筷放到碗柜里。说好之后,开始实施。今天是第一天,大宝早上按照约定刷了碗,虽然刷过之后,厨房一片狼藉,不过也对他的行为及时给予了夸奖,对下一次刷碗也提出了要求。小宝也配合哥哥,把碗筷摆放好。(此时,提醒的语气很重要,第一次“晴晴,快点,该你放碗了”,小宝说:妈妈你要温柔一点说。第二次“晴晴,你是咱们家放碗放得最整齐的,快点,过来吧,我们家的放碗小达人。”然后小宝屁颠屁颠地去了。)
到了中午,我把刷好的碗筷放到了桌上,然后喊小宝过来。小家伙说自己太累不想放。好吧,又来这一招。
我:“晴晴,你要是太累你可以休息一会儿再放,但是放碗筷是你必须做的家务。你看你是现在去呢?还是休息两分钟再去呢?”
小宝选择休息两分钟。时间到之后,我提醒小宝,小宝开始哭,很不情愿。
我:“晴晴,在咱们家你可以哭,但是哭解决不了问题。如果不放碗,可能就不能给你买玩具或好吃的了。”(现在想想,自己应该用美好的东西吸引孩子,而不是威胁。)
哭了一会后,小宝把碗筷放好了。
到了晚上,老公摔碗,提醒了一下小宝,小宝就主动去放碗筷了。
(小宝想喝钙锌口服液,像往常一样,她发号命令,我执行,今天不一样。我告诉她你先把剪刀拿过来,你不耐烦地去找,说找不到,我陪她一起找,找到后,我交给她拿起剪刀剪口服液的口,一下子剪开了,小宝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孩子的自信来自克服生活中的点滴困难中,今天小宝学会了削皮,自己剪口服液的瓶口,小家伙满满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