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热门的话题是关于一个小学性教育教材系列《珍爱生命》,支持的人说它三观正,反对的人说太露骨。我虽然没看过所有章节,单凭网上流传的几张插图觉得它传达的很多信息应该算是很正能量的,基本的生理常识也都描述的很科学,只是有一些特别露骨的地方感觉完全可以"sugarcoating"一下,并不是没有告知真相,而是可以选择用什么方式告知。我在Youtube上也看过一些美国家长与孩子们进行"the talk"的视频,说的比较露骨的家长们好像总会引起孩子的尴尬,其实小孩的学习能力应该是很强的,不需要非扳动两根手指他们才会懂得1+1等于2。 但这系列教材中关于两性平等的方面做得实在太好了,如果真的像网上流传的那样教育部已经把教材撤回了那实在太可惜了,其实完全可以“重版出来”嘛~
一直对去性别化教育挺感兴趣的,最近读了一本书"Parenting Beyond Pink & Blue",又有了一些新的收获。全书最大的主旨就是,去性别化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本身,而是在于注重帮助孩子尽可能的提高其个人的认知,社交和情感能力。
首先作者在研究了海量关于性别研究的论文之后,发现男孩与女孩真正的不同只集中在以下方面:控制冲动的能力,对数学的自信和兴趣,开始说话的时间,身材,后青春期抑郁,攻击性和玩耍的模式。而这些不同在长远看来并不能对某种性别有什么决定性的影响,个人的因素还是有太大的干扰作用。
事实上,作者研究的性别研究中(mega-analysis), 100万的样本,124种可能的性别差异,78%被证明完全不存在或者微弱的存在。科学告诉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告诉你一个人的性别并不比丢硬币能告诉你的信息多很多。是啊,每个个体都是那么不同,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是所有的这些不同造就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很喜欢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而如果你真的想要深入了解一个人,肯定也不会从他们两腿间有些什么开始着手吧?!
书中讲了一个极端的例子:加拿大有一个孩子叫“风暴”,TA的父母从来没有告知外界甚至是别的家人风暴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打算让TA就这样不被性别偏见影响而长大。我想我一定不会这么对我的孩子,因为我还是希望她能有朋友,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裙子,能享受所有做女孩的乐趣。
书中还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家中有两种性别的孩子的父母,往往容易夸大孩子的性别刻板印象,这会无形中对孩子进行威胁(Stereotype Threat),从而导致他们缺乏自信而在本能出色的领域不能完全施展。如果未来会有儿子的话,我也要特别注意这方面,让女儿帮着除草,刷墙,儿子帮着做饭,打扫卫生;让女儿看橄榄球赛,让儿子看《美国的下一位超模》(开玩笑啦,小朋友们都不要看这么外貌协会的真人秀比较好吧,扶额哭笑不得)。
其实即使是美国社会,性别也并不是那么平等,看看奥斯卡最佳女配Patricia呼吁男女演员同工同酬就知道,不公平到处都有。但我想,作为父母,能做的就是起码在我们的家庭里,给孩子尽可能创造一个“无污染”的环境,爸爸妈妈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爱并尊重对方,也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帮助TA最大程度发展自己的天赋。毕竟,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妈妈很相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