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女性因受到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要求,性格上多温顺恭谨,情感的表达也多内敛含蓄,果敢、独立、大胆,敢于突破礼教束缚的是少数 。李白这首《杨叛儿》诗中的女性鲜明活泼,热烈热情,对爱情的追求也大胆直率,少了一些礼教规训下的压抑,是少有的古代女性形象。
杨叛儿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
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我们先来了解李白诗歌的诗意。诗歌一开篇就为我们直接描写男女恋爱互动的场景,“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男子主动以歌表情,说出了自己的爱恋,女子也热情地以劝酒为名,积极回应男子的追求。这里有两个名词要注意,一个是“杨叛儿”,一个是“新丰酒”。从诗中能看出来,“杨叛儿”应该是一首歌的名字,具体为什么男子要唱这首歌,“杨叛儿”还有什么其他需要我们了解的知识,一会我们再说。至于“新丰酒”,只要熟悉唐诗的人,都会熟悉,把它直接理解成唐朝的名酒商标都没问题。
中国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喜含蓄而少直接,男女之情的表达更是如此。你看下面两句,“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哪里是你最留连之地,乌鸦啼鸣的金陵西门的柳树旁。白门,就是刘宋都城建康城门,旁边还有乌鸦啼鸣的柳树,乌啼,还表面了黄昏的时间,仔细一看,这不正是两人约会的时间和地点吗,这里当然就是最关情的地方了,正如清代王琦在《李太白全集注》中所说:“白门柳者,乃系情之地,乌啼则将夕之时,此时此景,最能动人离思。”
下面“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两句,很明显在时时间上是承接了上文的,时间上从黄昏一直延续到夜晚。乌鸦啼鸣过后,隐藏到杨柳花间休息了。写杨柳,总给人柔情蜜意之感,而这也正引出下面男子醉酒后留宿的情节。
结尾的“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一般都被认为是佳句。博山炉是汉代以来贵族常用的熏香器具,形似山峦,当炉中升起袅袅香烟,极似神山仙境,朦胧美好。诗人在这里写沉香燃烧产生的“双烟”,在视觉上呈现交融升腾之态,“凌紫霞”更上一层,以物喻情,将男女情好之态隐隐道出。
再前面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前面我们还遗留了一个问题,“杨叛儿”是一首歌,男子为什么要唱这首歌。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还是得回到“杨叛儿”的来历。
《杨叛儿》其名源于南朝齐隆昌年间的一个童谣,在南朝发展为南朝乐府西曲歌重要的曲目,收录于《清商曲辞·西曲歌》。而那个最早的童谣,还传说源自一个哀婉香艳的故事。据说在南齐隆昌年间,一个守寡的太后看上了一个女巫的儿子杨旻。后来事情败露,太后不仅失去了爱人,还遭到了非议。在民间逐渐就传唱一个童谣:“杨婆儿,共戏来所欢!”因为小孩说话不清,“杨婆儿”就被讹传为了“杨叛儿”。这个典故香艳而又感伤,但也可能是穿凿附会,但众多文人却都喜欢以此为题进行创作,李白这首自然也不例外。或许到此你也明白男子为什么唱这首歌了,这是直接在示爱了。
李白这首诗,可能作于开元年间他游历金陵时。或许是江南柔美的环境启发了他,而流传至今的八首《杨叛儿》诗还给他提供了素材,尤其是其中的第二首,“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沈水香,侬作博山炉”更成为了李白诗歌直接的改写对象。
李白的改写之作,把他们的其他内容弃之不顾,只写二人最香艳的一部分。这保证了诗歌的氛围香艳热烈,哀婉的部分就没有了,只剩下清新活泼,欢快浪漫的部分,让人读起来轻松愉快而又有甜蜜感。尤其诗仙对“欢作沈水香,侬作博山炉”两句进行的改写,“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由原来静态的普通比喻,转化为烟火交腾的动态,而在“双烟一气”的关系中,也更写出了男女肉与灵的双重合一。
或许因为诗歌是创作于男女较为自由开放的唐朝,或许因为作者是同样浪漫大胆的诗仙,这个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的女孩子,就这样活生生,充满生活气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而这样的女性形象也成为诗歌中最吸引人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