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琐碎的小事是极易浪费时间的。浏览浏览这,翻翻那,悠悠转转,等意识过来时间早已流逝。
今天便是这样的状态。索性听了一节王君老师的《马说》(语文湿地2021年互联网年会),把昨晚新网师的入学培训又听了一遍,把家里装修需要添置的大件物品定下来,选了选待产所需物品,选课所需的书籍也已买好。写下来发现做的事情也不少,但依然满满的空虚感,是因为没看几页书。
听课时一位老师分享他学习的时间:日常工作日是八小时以外,保证4~5小时的学习时间。周末和假期则保证7~9小时的学习时间。并做注解:“需要我们放弃一些不重要的社交活动,卸载掉手机里一些不必要的娱乐软件。”当时分享时就有不少学员惊叹,这样的学习时间怎么来的?每天什么也不用干就只剩学习了,工作日怎么能做到呢?在我们看来有些苛刻,他却甘之如饴,所以他能有所成。
近段时间颇觉得没有前期读《教师阅读地图》和《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时状态好。一是那时候兴致高,初步了解到啃读等一些读书的方法,二是给自己制定计划,每天按量完成,成就感满满。而现在两本书读完,重读梳理时却觉困难重重。魏老师对每本书的评介简洁而又重点突出,而我在操作过程中总感觉写不完,没有逻辑,比较混乱。需要大加练习。
这两天搜索选课所需书目,越搜越觉得困难,便急切的希望宝贝赶紧回来,好在开课之前好好预习一下,不然若开学后忙起来跟不上就麻烦了。
新网师老师们反复强调:不要指望听几场讲座来提高。来这里,重要的是自己平时的啃读、学习。不要本末倒置,认真对待所有的作业。李利老师分享:读书学习,可以因为兴趣而开始,却不会因为兴趣而持久。我们要读就读高高在上”的经典作品;自己读不懂的大部头;对自己有价值的急需品。他对批注的解读,再次颠覆了我的认知,前段时间我还颇自得:自己读的真认真,批注的也挺细心。但是现在看来,却如李老师所指:零散的批注,不定期总结,就会成为垃圾信息。不加组织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流逝,往往会成为无效信息。我所做的批注,时间长了,便也会如此。摘抄几句李老师的话以自勉:很多时候可能因为不懂而没有兴趣。批注是一种态度,注解是一种补充。精读前先把整本书速读两遍。最集中的时间,中间不要断,来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下这么大力气来读?对自己当前的水平和读懂这本书之间所具有的差距有个大概认识。批注始于整本书,亦终于对全书的总结和概括。
好了,零零散散,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