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推动古代文明
智慧的古代人民绞尽脑汁开创了很多远程传输的方法,比如狼烟、烽火、驿站快马和信鸽。
到印刷术时代,人类实现的不仅是远程传输,还有信息的大量传输。
印刷术的产生,离不开造纸术的发明。
由于造纸术的发明,信息记录的成本大大降低,《史记》等作品的传播速度终于得以提高,人们可以手抄图书将其流传下去。
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技术已经非常发达,纸张质量上乘,品种繁多,加上人们希望信息可以传播更远,为第三次信息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基于印章雕刻的灵感,我国最早使用雕版印刷术,以坚硬的木头为原料雕刻出反字,再着墨、刷抹。比起手抄书册,雕版印刷术大大加速了书本成品的制作速度,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但弊端也显而易见:每种书都要雕刻一套印刷版,成本高,占用空间大,而且印刷色料容易混杂,导致色块界限分明。
于是,后来出现了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元代,王桢),让信息革命再次发生重大转折。
但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印刷术起源于中国,量化却在西方。
当中国逐渐走向闭关锁国之时,西方的工业革命却强势兴起,造纸技术从手工制作发展成机器生产(1455年,德国人谷藤堡发明铅活字,之后成功实现机器印刷技术),信息传递效率取得了质的突破。
印刷术的发达,将信息进行大量远距离传输,使承载着知识内容的书籍得以批量生产,快速流入社会。成本下降,使平民百姓得以从书中获取知识和思想。在没有电视,甚至连电都没有的西方社会,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主要来自书本、报纸和信件,并通过书籍里承载的信息内容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
印刷出版业的成熟运作让信息成功实现远距离传输,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人们能读到异国作品,并加以吸收,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
书籍作为第三次信息革命的重要载体,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促进了新思想的发展。
第三次信息革命毫无疑问是信息革命史上浓重的一笔,人们通过文字和纸张实现远距离通信,通过阅读书籍了解社会事件,有了多样的娱乐,也有了偶像崇拜的现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