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据说是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名言。这句名言曾激励了无数的教育工作者,而现在,似乎引用的人变少了。
教师不愿提此语,是因为现实告诉他们教育不是万能的,再把此语挂在嘴边,简直是自己找虐。一些校长也不愿提及此语,是因为一提起它,教师们就会反感,怕教师们反问:没有办不好的学校,只有不会办学的校长。这样一来,一句至理名言变得灰头土脸,失去了它应有的豪气。
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出在对此语的理解和运用上。
当今的人们一般将其作为评价教师的话语,也有认为是一句激励教师的话语。此语的出处虽无从查找,但相信它是一句激励语而非评价语。作为激励语,教师可用来自励,校长可用来励人。但实际的运用是将其作为评价语。教师以此评价自己则倍感挫败,校长以此评价教师则招来师怨。如能在适当的语境中使用,它依然是一句充满正能量的励志名言。
至于它为何能激励教师,人们似乎没能深究。一句名言不止是名人说出才称名言,名言背后应包含有至理。
这句话蕴含有儒家的“人人皆可成尧舜”的思想,坚信人性本善,良知固有。还包含有禅宗的“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坚信自性固有,不假外求。陈鹤琴虽受西学影响,但也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他曾说过“小孩子生下来都是好的”,并提出“正面教育”原则,主张对孩子采用“激励教育法”。当教师们遇到困难时,他可用此语鼓励他们,让他们深信每一个孩子都会进步。
明乎此,再引用此励己励人的名言时可更理直气壮。非但如此,本着这一思想,还可让学生坚信“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学的学生”;让教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让校长坚信“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教的校长”。当然,家长们更应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