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钟情古村落者,莫不笃行“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上崔、下崔这类村落,大都属此。
下崔是南城县上唐镇下辖的行政村,上崔则是隶属下崔的自然村。
辛丑春的这次出行,主要目的地是闽南。一路高速抵达江西,自南城下了高速,然后的行程就是边访边走,不以赶路为主。
下崔是个多姓混居的村落。不仅如此,它的村落风貌也是新居老宅混搭的局面。对访古者而言,这不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所以,它的观感,与金溪古村落绝不可同日而语。
此外,清明时节,也是春忙的时节,何况青壮年大多出外打工,两种因素叠加,村里就更难见到人了。这般情况下的寻访,也只能是信马由缰,一切随缘。至于看到什么、漏掉什么,也实在没有什么可纠结的了。
一边是白得耀眼的新楼,一边是野藤漫墙的老屋,下崔的察访,就是从这样的路径中开始的。
未几,突现一棵参天古樟,伞盖般遮出一片荫凉,这通常是江南乡野村口的景象,也是访古者热衷揽入镜中的影像。可惜,一旁的铁皮屋顶白房子,是无论如何也躲不开的风景杀手。
古村落的保护,在很多时候,宁可闪下一块废墟作留白,也比插建一座风格违和的新房好得多,古人营造的一种极佳的人文意境,往往就被一些不谐的细节所破坏。
“张家大厅”是一幢三纵的连排大屋,中间为主宅。其实,门上原是有题额的。红砂岩本就极易风化,加之曾遭凿损,中间一字是识不出了。
“金囗第”,中间这个字弄清楚应该不难吧,怎么不比命个“张家大厅”的名字好。
宅旁的跨院,也是一种极好的造园构思。
拱门上也有题额,四字,亦曾遭凿损,但这个,除了首字为“英”外,余下三字,是怎么也辨不出了。
“张王殿”,应该是位区域性的神明,至少我是说不出个所以然的。
一条小溪从村中划过,溪畔一幢老宅,是“潘家大厅”。
一个很不起眼的门楼,亦为挂牌的“江西传统建筑”——“吴家门厅”。
发现用青砖斗拱出檐的门楼,似乎是这个地方的建筑特色。
果然是一个颇大规模的门厅,现在尚在使用,摆了好几张餐桌。
正厅,却是坍塌殆尽,怪不得保护牌只涵盖“门厅”。
一幢类似办公用房的排屋,挂牌“邓家2号厅”。门楣上方嵌有一颗五角星,猜测是否曾做过村部之类的办公场所。
门口贴有危房警示,禁入。
既然有2 号厅,那么肯定会有“邓家1号厅”。我想,哪怕别的都漏掉,也得把这个1号厅找到,不然岂不丢人,呵呵。
还好,不多会儿,便在一个很低调的门楼里寻觅到了它。
虽然大门紧闭未得入,但门前晾晒的衣物说明老宅还在居住,挺好的。因而,我的下崔之行,应该也是圆满的。
访于2021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