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里有这样一集,
小新一家人晚饭后坐下小憩,
爸爸突然开口,
“我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
酝酿情感许久,得出结论,
原来是想吃甜食。
妈妈听罢走进厨房,
倒腾一阵拿出了让一家人眼睛放光的食物
——羊羹。
其实羊羹原是中国的食物,
最初只是用羊肉煮成的汤羹,
冷却成羊肉冻后用来佐餐。
它在宋代传入日本之后,
由于受禅宗影响,僧侣不能食荤,
他们便用红豆,面粉或葛粉混合后蒸熟,
制成半固体状的赤豆羹食用,
但仍然保留羊羹之名。
如今在日本,说到羊羹的口味,
则以“小仓”较为流行。
它的红豆成分更多,
甜度也较自然。
另外还有较甜的本炼口味,
清爽略苦涩的抹茶口味,
醇厚的甘栗口味,以及黑糖口味等。
你一定会发现,
他们总爱把“藤村羊羹”挂在嘴边。
在日本有个说法:
最好的羊羹,
制作中某一刻会闪耀出紫色光芒。
藤村羊羹,
正是因为他家羊羹的颜色,
既如藤之浓紫,
又如菖蒲之紫,
才得名“藤村”。
就是藤村羊羹的忠实拥趸。
他甚至在《草枕》一书中,
为藤村家那种紫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藤色”羊羹,
写了一段“情书”:
在所有糕饼中,我最爱羊羹。
即使并不想吃,
光是那表面的光滑、致密、
且呈半透明受光的模样,
怎么看都称得上是一件美术品。
尤其是泛蓝的熬炼方式,
犹如玉和寿山石的混种,
令人感到十分舒服。
不仅如此,
盛在青瓷皿中的蓝色羊羹,
宛如方从青瓷皿中出生一般的光滑匀润,
教人不禁想伸手抚摸。
他的妻子在《怀念漱石》里曾提及,
因为夏目胃不好不能吃太甜的,
她总把家中的羊羹藏起来。
可是夏目每次回家的第一件事,
就是翻箱倒柜搜羊羹。
这个被妻子藏,被夏目搜的羊羹,
也正是出自藤村。
就连大思想家鲁迅,
也同样喜爱着藤村羊羹。
东京大学文学部的藤井省三教授
曾在《夏日漱石与鲁迅》中特地说到,
鲁迅只要一有零钱,
就回去买藤村家的羊羹。
这大名鼎鼎的藤村羊羹,
90年代闭店后曾开始过一段电话订购业务,
价格高(一盒3条,5000日元,约328人民币),
赏味期限短(只有10天),
需提前半年预定,
如此种种苛刻的条件下,
依然有大批“甘党”愿意买单。
让我突然想起一句话:
“人类DNA中藏着一种嗜好,
对甜食的嗜好。”
纽约时报曾报道称,
近年来经济低迷,
但糖果的消费量却有增无减。
不少人都表示:
甜蜜的糖果能让人心安愉悦。
或许也会觉得,
羊羹之于他们,
不仅是一种无比细腻的甜味,
更是一种寻找快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