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个访谈,全过程没有提及如何成为一个内核稳定的人,但是看完之后,会让人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内核稳定的,并且想要成为内核稳定的人。
视频开头就直戳人心:一个有所成就的人,内核必定也是稳定的。人是如何从迷茫焦虑变得笃定自洽的呢?
整个采访中,击中我的一个词是:悲伤。
被采访者叫桂枝,算是比较成功的广告人。别人说她真好,什么都有了,她却觉得自己很悲伤。她说:太多事情值得我悲伤了。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不公平?为什么还战争?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难过?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你就很难过。
“悲伤”这个词击中了我。突然发现我现在除了很少感知到悲伤,也很少感知到快乐了。我变得很麻木,怠于思考。
这种变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可能是当妈之后吧。
当妈之后,我对这个世界感知逐渐退化。
因为我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都在孩子身上。我努力给她爱,给她陪伴,给她尽可能周到的照顾,努力去学习孩子的成长规律,去学习如何应对每天的状况,很多时候还会力不从心,结果也没有完全的尽如人意。
经历过迷茫和焦虑,也有过无助和祈祷。
喘息的缝隙,我也浪费了很多时间去麻痹自己。我想改变现状,却像一个深陷梦境的人,无力醒来。
今天,我被“悲伤”这个词击中,抖了一个激灵,想要重新审视自己,努力醒来,回归现实,重新追逐梦想。
我自诩喜欢读书,却读书甚少。我自诩喜欢写作,却鲜少提笔。我自诩内心丰富,却匮于表达。
从这篇文章开始,我要真正的醒来。去感知,去读书,去表达,去尝试,去追逐,去做有所成。
而要想做有所成,首先就要做一个内核稳定的人。
那么,什么是内核稳定?如何做到内核稳定?以下回答来自我的deepseek给我提供的信息(deepseek给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版)。
“内核稳定”指的是一个人内在心理状态的稳固性,即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清晰的思想、稳定的情绪和坚定的行为准则。
它类似于心理学中的“心理韧性”或“情绪稳定性”,表现为:
1. **自我认知清晰**: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优势和局限,不被外界评价轻易动摇;
2. **情绪调节能力**:面对压力、冲突或不确定性时,能理性应对而非被情绪裹挟;
3. **目标导向性**:专注于长期目标,不易因短期干扰而迷失方向;
4. **适应力强**:能灵活应对外界变化,但保持内在原则不轻易妥协。
如何成为一个内核稳定的人?
1. **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
- **自我反思**:通过日记、冥想或心理咨询,定期梳理自己的情绪、行为模式和价值观。
- **接受不完美**: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减少因“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落差带来的焦虑。
- **设定边界**:明确哪些事能接受、哪些不能,学会拒绝消耗精力的人或事。
2.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
- **暂停反应**:在情绪爆发前,深呼吸或暂时离开现场,给自己冷静思考的时间。
- **理性分析**:用“事实-感受-行动”框架处理问题(例如:“发生了什么?我为何愤怒?如何解决?”)。
- **接纳情绪**:允许自己体验负面情绪,但避免沉溺其中(如:“我现在很难过,但这是正常的,我会处理好的”)。
3. **构建稳定的内在支持系统**
- **价值观锚定**:明确3-5条核心人生原则(如诚信、成长、家庭优先),以此作为决策依据。
- **持续学习**:通过阅读、课程或实践提升能力,增强应对问题的底气。
- **建立支持网络**:与能提供理性建议的朋友或导师保持联系,避免陷入孤立思维。
4. **训练专注力与抗干扰能力**
- **单任务模式**:减少多线程工作,专注于当下任务至少25分钟(如番茄工作法)。
- **信息断舍离**:控制社交媒体和新闻摄入,避免信息过载引发的焦虑。
- **长期视角**:遇到挫折时问自己:“这件事在3年后还重要吗?”以缓解短期压力。
5. **通过实践强化内核**
- **小挑战练习**:主动应对可控压力(如公开演讲、学习新技能),积累成功经验。
- **复盘总结**:每天花10分钟回顾决策过程,分析哪些行为符合/偏离了内在原则。
- **身体基础**:保持规律作息、运动和健康饮食,生理稳定是心理稳定的基石。
关键思维工具
- **斯多葛控制二分法**:区分“可控”与“不可控”的事,只在前者上投入精力。
- **成长型思维**:将失败视为反馈而非否定,例如:“这次没做好,但我学到了____”。
- **反脆弱性**:像健身一样主动承受适度压力,逐步增强心理“肌肉”。
内核稳定并非天生特质,而是通过持续练习养成的习惯。
初期可能需刻意努力,但随着内在系统的完善,稳定会逐渐成为自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