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第一段青春,大都是停止在上学时光的全部结束吧。
转眼也三年半没有登上来了。再次登上来,看到以前发的文字,有种不认识自己的感觉,因为已经很久没像以前那样写随想,有念头去写了。
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点,也是我再也写不出以前的那种感觉了。
疫情让时间压缩,让时间加速,飞逝在那相似的每一天,也阻隔了有更多可能的那些天。三年过去,今年2022年也走进末端,我的这三年好像就这样按部就班的过来了,好像截断了我或许有新鲜可能的另一条人生路。疫情不止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也让网络的力量大发特发。我已经忘了上上次看纸质书是什么时候,但上一次我记得,是我终于逼迫自己,立断抽出时间在考完试要放假的寒假前,看完了余华先生的《活着》。我应该早点看的,或许也不用。
看的过程中我哭的稀里哗啦,看完也沉重了很久,并不是想要说说读后感,而是我能感觉我还是保留了一些以前的特质,容易感触这点还是没变。
我曾经立誓自己要永远不变,可当初立誓的时候也没给自己明确的规定,只记得模糊的一条“让每个我想念的人再见到我时我还能是原来的老样子”。
可当我通过遗留下来的证据——日记、随笔、照片等来看,我早都已经变得无影无踪。变得不像以前,当然,是变得更社会化了。我拗不过时间,我以前一点也不信。
我变得有些冷漠了,变得更独立了。变得健忘了,当和老朋友见面时已经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忘了当时的氛围忘了当时的自己。哈哈惨啊。
是明白了许多道理,也接受了那句“朋友是阶段性的”(以前我也不信)。知道了大家都在莫名其妙的有了自己的风口,默默的也变得什么也不深入说了,当然,这我理解,是人心险恶的缘由。
我也变得不用靠依赖别人的回馈情感过活,终于走过了这个坎,终于成长了。
向上一段青春的自己说再见,虽然一年前还在上一段青春里的我还常浮现在我脑海,那里变成是我不会再去也去不了的地方了。
今后我也将顺着时间的流向开展我的下一段青春/人生,希望我一直有所热爱。希望我以后可以看很多很多书,还能有很多很多话想说。
永远敬佩那些有自己独特思想,能够说出独特感觉的人,他们说的或是人生经验,或是艺术力量,又或是侧面表达出来的热烈的灵魂。都是真诚真实的,与当今市面上无厘头流传起来的概念不同,是没有那层莫名隔离感的真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