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本质是解决需求。
去解决需求的这帮人就称作创业家或者企业家。
创业家这个词汇来自法语(Entrepreneur) 原意就是甘愿冒险的经营者或者组织者。
所以创业家不是一种职务,而是代表一种精神和素质 。
看到了需求,甘愿冒资金风险去开始一项事业,而去满足需求的,这样的就是创业家或者企业家。
全球每年有10亿家新公司开始他们的项目,也就是说,每3秒钟就会有一个企业诞生。
因此有这么多公司出现,那是否他们都可以称之为创业家?
此时就要缩小这个定义的范围。
举两个例子。
张明在一个制造玩具的企业上班,有一天他发现他们的客户觉得他们制造的泡泡枪外形太过简单,小孩子很快失去了兴趣。
于是他就跟老板说,把泡泡枪的造型改成某热门动画片的形象,这样小孩会更加爱不释手。
老板听了张明的建议,觉得很不错 马上就投入开发,果然做成了爆款。
在这个例子中,张明是否可以成为创业家呢?
在一般定义里面,他显然不是。
因为他虽然有创新意识去解决市场的需求,然而那个愿意冒着资金风险去设计、制造和销售的是他的老板。
在此同时,李兰也发现了这个需求。她没日没夜的钻研,尽可能的把更多热门动画片的元素融入到泡泡枪里面,她突然灵光一闪,把动画片的角色加上自己的美术功底进行加工,然后申请了专利。
她拿出自己全部积蓄,跟家人和亲戚朋友又凑了一些 开始找代工厂进行批量加工生产。接着她又去找实体玩具店、网红主播进行合作,有一半的实体店和主播都愿意试试看。后来产品有了一些销量,但不知何故销量又开始下滑,直至没有订单,导致库存大量积压。为了减少损失 她把专利卖给了张明的公司。张明公司根据客户的反馈,重新设计了这个玩具,然后获得大卖。
在这个例子中,李兰就是一个拥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家。因为她看到了需求,也愿意冒着资金风险,去满足这个需求。虽然最后因为对客户需求了解不到位,导致失败。但是她经过了这次经历,总结出了犯错原因。下次创业的时候,就能很好避开这些坑了。
在传统观念中,开个店或者组建团队做项目,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 都叫创业。
然而在近两年发生了一些变化,还有一种形式在不断崛起,叫“零工经济”,也可以理解成自由职业。
因为未来会出现大量的以项目为主的任务,在这里头有两层含义 :
对于新创企业家来说,在项目之初成本考量时,不用去考虑雇佣长期的员工,而是去找到可以满足需求的外包,或者有能力的自由职业者。
第二个含义,对于那些一直有自主创业想法的人来讲,他们可以在前期利用自己的技能,在零工经济中获取收入,而且有更多弹性的时间去开发自己的产品或服务。
但并不是所有零工经济里的参与者就都是企业家,而是说这种经济给了我们这代人更多机会。
在传统里是用时薪或者月薪进行长期雇佣,而现在多了这种灵活的方式。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讲,有份稳定的工作、收入、医保社保和各种福利,会让他们觉得满足以及安心,这并没有错。
对于其他人——比如像我这样的人来讲,比起稳定的工作,我更向往独立和自由。
你白天可以是坐在写字楼里面的白领,晚上可以是健身教练。
或者你可以利用你的美术技能,去帮其他人绘制自媒体的LOGO。
或者你也可以去收费帮别人答疑解惑(也就是知识付费)。
说白了就是做副业。
理论上,你的技能越多,你的副业就会越多,收入渠道也会越多,财务状况也会越安全。
这个理论的核心点就是在做副业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以后成为一个企业家开辟一个很好的路径。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锻炼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到怎么用副业满足需求,并未你创造收入,同时还能锻炼自我营销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但创业从来都不轻松,去承受资金风险历来都是心理压力非常大的一件事情。而且在你的产品或服务落地之前,你一点自由的时间都没有,当然也不会有收获,你只能埋头苦干。
看看现在的国庆节,你的朋友们都在结伴旅游,而你可能是无法同去的,因此身为一个创业家 痛苦是常态。
那到底是什么在激励着我们这么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在继续着这些痛苦呢?难道是因为我们有病?
都不是,而是——自由。
大家都想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经历和自己的生活,甚至能一边旅行一边工作。
那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
有一个统计发现,创业的人都有几个一样的特质:
就是他们都从内心坚信:在打工的时候没办法发挥自己的潜力,日常琐碎的工作也无法实现他们的愿景。而且他们也坚信他们有能力可以吧自己内在的价值 转化成现实的财富。总的来说,他们就是某种程度特别自信的一群人,善于不断的建立自信心,自信是激励自己最好的源泉。
当然,冒着资金风险开启一项事业,那潜在的大量回报,肯定也同样激励着我们。而这些财富可以为自己和家人获得更多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最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有一个说“不”的能力。
使得企业家和普通人区分开的,从来都不是因为企业家能接受失败。而是企业家从未真正的放弃,并且一直往前走。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一是要有决心;二是要有勇气;再加上一些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