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度,德莱塞在西方评论界被认为是过时了。然后,毕竟德莱塞是大家,大手笔,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现在,任何一个有点分量的批评家都不得不承认德莱塞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是伟大的开拓者,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巨人。辛克莱路易斯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说应该得奖的是德莱塞,他又不遗憾地说:"假定你们选中的是德莱赛吧,在我和其他许多人看来,没有人比他更孤独,他总是得不到人们的好评,相反却常常遭到责难,但是他扫清了道路,使美国小说从维多利亚式的W.D.豪威尔斯那种谨小慎微、温文尔雅的风格转到了开城坦白、直言无畏、充满生活激情的风格。"
德莱塞开辟了道路,他深深地了解他的时代的美国。他的笔触是深刻的、怜悯的、悲愤的、悲剧的。因此路易斯还说,如果把奖金给了德莱赛,那肯定要听到从某些方面出来的一片非议,因为在德莱赛的笔下,男男女女不是他们想要看到的那样"心情开朗,时时欢歌,处处美德",而相反"常常是些罪孽深重的绝望的悲剧形象"。这真是德莱塞要表现的真正的美国和美国人。
以上这段话是本书关于作者得一些点评。这本书不像我上次读的那本《关于生命的一切——给青年朋友的21封信》那么短,相反地,它格外地长,又格外地好,这就是它的过人之处了。
读这本书花了我几个月的时间。读得也是陆陆续续(老天,这么好的书,我每次都要从头读起,又五百多页,鬼能读得完整!)。
我第一次读是在去年的11月份,那时在学校图书馆,我每次都要挑上好几本来看(学校在图书馆上每年花了几百万的投入,“捡书回柜”有专人以及专业的机器运作,我一次挑几本来看不过分啦) ,这本就是其中之一,我初读时只读了几页,但这几页就已经足够把我的全部注意吸引了——它刻画的人物的心理、描写的人物神情,动作是那样的入微,仿佛就像是跟根本本的人物世界的呈现。
后来我得知德莱塞之前一直从事新闻行业,幼时也受到过一些歧视和不公,所以对于这些人物的刻画才能如此深刻入微,他那双观察世界观察人物的眼睛像鹰一样锐利,见解也是独到的深刻透底。
那时我每周都要读好几次这本《嘉丽妹妹》,我觉得德莱塞是一个生活体验很丰富,有立体感的人。我当时觉得,如果非要在文人世界里推选一个伟人的话,那就是他了。没有原因的,你只消看他一样,便会甘愿地为之效劳。
当时相对应的还产生了一种自卑——既然前人都写得那么好了,像德莱塞,像中国的钱钟书,鲁迅。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写作?他们的思想那样深刻,我们相较之下,显得多么渺小啊!我们的见解是那样的浅薄片面!我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写作,我们写作这些文章的意义在哪?
现在我好多了(不仅是因为现在没怎么碰这些伟大的著作了),我觉得这就像传宗接代式的,像文革那段时期,文化出现了断层,使得"中国倒退了二十年"。
我们就是需要去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前人,并引领后人传承“繁衍"下去。也许我们写的文字目前是浅薄片面的,但这不妨碍我们进步,我们要给自己往前走的信心和勇气。
读这本书我还有另外一个体悟,那就是——对于外国作品而言,一个好的译者真的非常重要。这有些像再次创作,你是否能把它的神韵抓打,又符合本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是一件很考验人的手艺活。
之所以会有这个感觉是前几个月想在当当上读读《嘉丽妹妹》的电子版,发现那些翻译的都是些什么鬼!(也许是因为看过了更好的,就有些难接受这样的有形没神的翻译,有句话说得很贴切:如果我未曾领略过太阳,我本可以忍受黑暗。(日常憨憨))
所以,如果大家要去读这本《嘉丽妹妹》,推荐你读许汝祉先生的译作。还有,《嘉丽妹妹》配纸质版更佳哦!、因为经典,所以耐读,值得反复地"研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