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为人父母的都听过这么一句话,“一胎照书养,二胎当猪养”,我对这句话也是颇有体会。
我有两个孩子,头胎是个女儿,二胎是个儿子。如今,大的十一二岁,小的三四岁。女儿小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还是花了心思的。在她一岁左右,我就开始教她认识各种卡片:有关颜色的、水果的、蔬菜的、动物的、交通工具的……经常面带微笑地注视着她并哼唱各种儿歌给她听,教她认日常生活中所看的物品,睡前给她讲简短的故事或是念朗朗上口的童谣。等她到了两三岁,就开始教她玩拼图,涂色,画简单的画,跟她玩亲子游戏,陪她看有质量的动画片,像《巧虎》《米奇妙妙屋》《爱探险的朵拉》《小熊维尼》等,陪她玩玩具,每晚睡前都会讲睡前故事给她听。总之,之前在对女儿的教育和陪伴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浑身散发着母性的光辉,并且乐在其中。
2019年,我生了二胎。众所周知,我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身边的朋友大都认为我会对儿子格外喜欢,认为在对他的教育过程中,我也会特别用心。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其实,我对儿子的教育远不如对女儿小时候的教育做得好。如今儿子都三岁多了,我还没开始教他涂色、画画,没怎么陪他玩亲子游戏,也没怎么陪他看动画片,给他讲故事也是有一下没一下的。
究其原因,我觉得是,精力不够。生女儿那年,我24岁。而生儿子时,我已经32岁了。有两个孩子的家务活肯定就比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务活要多得多。另外,男孩天生就比女孩淘气,儿子经常在家里翻箱倒柜,常常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爱整洁的我总是被他气得吹胡子瞪眼,哪还有额外的精力去陪他玩呢?加上去年疫情,单位采取集中封闭管理,要求员工住酒店(不能回家),进行两点一线地核酸采样工作。住酒店期间,我虽然很想念两个孩子,但潜意识中似乎也很享受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生活”,因为忙完了当天的采样任务,回到酒店后,剩下的时间就全是我自己的了。想看书就看书,想跑步就跑步,想听音乐就听音乐,多自在!跟两个孩子分别的日子持续了三四个月,疫情结束后,回归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来,我反而有些不适应。另外,我发现,儿子没有以前乖了。在去年疫情爆发之前,儿子还是挺乖的,能够讲通道理,可以做到延迟满足。疫情结束后,每天我一下班回到家,他就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我后面,一点儿没有满足他的需求,他就哭,讲不通道理,也不能延迟满足。可能是我离家的那几个月,被他爷爷奶奶惯坏了,也可能是和我几个月的分离给他造成了心理阴影,让他没有安全感了。由于过了几个月的“单身生活”,享受了一个人的自在和惬意,明明知道儿子这段时间的种种不良表现很可能跟去年几个月的母爱缺失有关,我却没有耐心去扫除他心中的阴影。一听到他哭,我不是耐心地跟他讲道理,然后温柔而坚定地坚持原则,而是相当不耐烦地对他大吼大叫,甚至动手打他。前阵子我和他的这种不良相处模式越演越烈,弄得我心力交瘁,身心俱疲,甚至都影响到了我的日常工作。
意识到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我就想着做些改变。我想到自己都好久没有看育儿书了,于是就打开我手机里的微信读书,在我书架上的“育儿”这个分组里,我看到了《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书。一翻看到它的目录,我便像遇到了缓解我和儿子亲子关系的救星一般认真地读了起来,最终,我用一周的时间看完了它,受益匪浅!这本书是美国的一名叫罗娜.雷纳的护士、育儿家写的,作者逐步剖析,娓娓道来,讲了父母对孩子大吼大叫的危害,什么情况下父母容易对孩子吼叫,以及父母停止对孩子大吼大叫的秘诀。书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关于不吼不叫的五个法则, 它们分别是:一、自问(Ask):我现在感觉如何?我升级的想法是什么?我能否接纳自己的感受,并开始改变自己的看法?二、呼吸(Breathe):在问自己这些问题的时候,觉察自己的呼吸,有意识从腹部开始呼吸,并做3-5次缓慢、放松的呼吸。只要孩子没有面临紧急情况,请一定关注并调整自己的呼吸。三、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用呼吸调整情绪,用积极、现实的想法让自己心情平静,等到自己平静下来再与孩子沟通。四、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根据孩子的年龄、个性,想想我们对他是否抱有合理的期待。他的行为传递了什么信息?他需要的是鼓励、拥抱还是指出方向?五、同理心(Empathize):将自己置身孩子的角度,尝试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倾听他在诉说什么;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处境和感受;现在你就可以更好地确定孩子的需求。从这五个法则中,可以很容易看出,停止吼叫的秘诀首先在于家长关注自身的感受,控制自己的情绪,其次才是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自问意味着对自身感受的审视和关注,了解自己情绪失控的症结所在;呼吸是对身体的放松,可以缓解因内心崩溃而产生的身体僵硬及呼吸急促;平静自我意味着身心的共同放松,为营造相对轻松的沟通氛围做准备;只有在调整自我的基础上,才能用心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换位思考,才能对他们的处境感同身受。需要指出的是,不吼不叫并非溺爱,而是采用更为温和的处理方式去解决父母与孩子间的矛盾,是耐心地接纳和温柔地坚持。
在漫长的育儿道路上,父母不能凭着自己的本能反应来教育孩子,要多学习、常思考,要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希望我今后能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希望我和孩子们的亲子关系能越来越和谐。最后,也祝愿我们的两个孩子能茁壮成长,每天都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