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I exist because you need me.
之前自己看过余华老师的《活着》,貌似这就是我这个21世纪本科毕业生看的第二本小说了吧!(准确的说是第二本课外书)在日后的生活中,还是多充实自己吧!
不喜欢看书,是因为看了就忘了;不喜欢看小说,是因为感觉看了没用。
而这一切貌似都错了。
空篮的故事:
有一对爷孙,每日清晨都早起念书,一天,孙子问:爷爷,我每天像您一样读书,可是我不懂,而且合上书我全都忘光了,这样读书有用?爷爷没说话,转身拿了一个平日里盛煤炭的竹篮递给孙儿,让他提一篮水回来,男孩试了好多次,可每次在他飞跑回来前,水都已经漏空了,看着孙儿筋疲力尽的样子,爷爷笑着指了指竹篮,孙儿这才发现,竹篮跟之前不一样了,从里到外变得干干净净了。多读书,哪怕不理解,记不住,也会潜移默化的改变你,不管是外表还是内心。正所谓“万事没有无用功,竹篮打水也不空。”
——喜马拉雅,《读者》,第1567期
看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是看完一本或者几本书就能有质的飞跃,他们只不过是化作精灵围绕在你身边,在你需要时它便会出现。如若你不主动去积累,我相信很快就会领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赖与悔恨。
由于最初自己不喜欢看小说,并且感觉看小说无益,所以想着看一些方法论的书,而在强迫自己坚持的过程中,偶然间在简书上看到有一位之前和我有同样心理的笔友写到:自己迟迟没有读小说的兴趣,但是今年读完一些小说之后,发现小说的力量之大,是方法论的书籍无法比拟的,它有精细的画面感,有让你体验、触碰的场景。的确,相对于方法论书籍那种硬邦邦的语言,小说对于个人内心情感以及细节的细腻描写更能够抓住读者的心。(好了,对于我这种无脑人员,什么事情都要借鉴别人的观点看法,没有自己主见,这又会不会是做人的失败呢?)
以上纯属个人感触,下面切入正题。
《摆渡人1》以迪伦在火车上身亡、摆渡人崔斯坦带领迪伦的灵魂穿越荒原、迪伦返回荒原寻找已经彼此相爱的崔斯坦以及迪伦和崔斯坦携手进入人类世界为故事主线展开描述。
在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下,一切的荒原规则都是因为被摆渡的灵魂的需要。向导的相貌,年龄是根据被摆渡的灵魂的喜好而进行变化的,在每一次的任务开始之前就已经变成了最适合完成这一次任务的人物模样,而这样的原则却在送走迪伦之后被打破,在崔斯坦开始下一个任务的时候他却依旧保持了原来的相貌,而这正是因为迪伦的需要。在迪伦返回荒原之后,她每一次闭眼喊出自己的需求之后总会在睁开眼的那一刻得到满足,崔斯坦消失两天之后回到自己身边、船桨的出现以及炉火被点燃,这一切也都是因为迪伦的需要,而这就是荒原上的规则。
而这一规则,在崔斯坦摆渡第一个灵魂的时候就一直恪守至今,从未做出改变,未曾为自己的需要拼搏一次。这一切的结束是在迪伦的出现之时,两个处在青春期的懵懂少年一不小心爱上了彼此,是爱情的力量让崔斯坦第一次尝试走出荒原。这也就反应了现实生活中那些恪守成规的人们,从来都不敢跳出历史的怪圈,不曾做出改变。同时也反应出了感性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是爱情促使迪伦返回荒原寻找崔斯坦,也是爱情给了崔斯坦做出尝试的动力。
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勇敢的坚持下去。
写于2019.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