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习惯,除了咖啡因可以让头脑保持清醒,集中注意力,喝咖啡还有某种仪式感,特别是去咖啡馆喝。一块小小的空间,里面飘着咖啡浓郁的香味。无论是工作状态的人,还是偷得浮生半日闲,懒洋洋地做个白日梦,总能在咖啡馆找到合适的状态安放自己。如果再配上一本好书简直就是完美。
推荐一本《咖啡馆里看欧洲》。作者余泽民经历非常丰富。1989年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本科毕业后考入了中国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系攻读硕士学位,从事艺术心理学的研究。1991年他去了葡萄牙,在那里做过诊室医生,插图画家,大学老师,报纸编辑,翻译,家教,导演,演员,甚至做过果农、蒜农。游历欧洲列国之后,选择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定居。
他孤身漂泊在外十余年,在没有读者的情况下依然写了几百万字的作品。比如中篇小说集《匈牙利舞曲》长篇小说《狭窄的天光》。他还与匈牙利的汉学家合译过《道德经》《易经》,并且翻译了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的《英国旗》《命运无常》《另一个人》和《船夫日记》等作品。自己编剧并且出演实验电影《有一个中国人》。
在这本《咖啡馆里看欧洲》中,我们读到了一个游走在欧亚大陆的身影,在咖啡馆或者同往咖啡馆的路上,带我们走近欧洲。通过咖啡这一载体,了解现代欧洲社会的诞生进程。哲学,艺术,科学,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似乎总与咖啡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欧洲的咖啡馆如同我们中国的茶馆,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信息的集散地。在还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它的功能之一就是积聚交流的平台。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欧洲大陆的风俗人情,还可能听到许多新鲜的资讯。
咖啡是在17世纪中叶进入欧洲的。当时正值文艺复兴的尾声,现代社会的发展逐渐拉开序幕。随着英国的率先引领,咖啡馆开始安营扎寨,并且很快成为了现代欧洲社会的摇篮。随后荷兰人把咖啡带到了亚洲,带着荷兰味道的咖啡馆首先在日本生根,并且随之开花结果。到了18世纪上半叶咖啡馆进入北美大陆,成为政客,商人和律师的据点,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咖啡馆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
作者在欧洲喝到的第一杯咖啡是在匈牙利边城赛格德。经过一周旅途的颠簸,来到的这个中欧小镇看上去像彩漆积木搭出来的玩具城堡。原本在国内没有喝咖啡习惯的他,因为结识了当地几个玩重金属的大学生,被带到了一家爵士咖啡馆。昏黄的光线,充满烟瘴的空气,从来没有听过的奇怪音乐,以及各种各样怪异的人。他喝着标价最便宜的Espresso,用东北汉子斗酒的方式,仰脖干杯,吞下这种苦涩的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