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可能需要3分钟
圆
上学时,老师画了个圆,说,知识就像这个圆,你知道的越多圆周越长,与外面的接触面积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东西也越多。不扩张自己的圆,不接触新知识,慢慢的就会觉得“我什么都知道”,这好像也没什么坏处。
接触《罗辑思维》,是从书《成大事者不纠结》开始,开始听音频也不过是近2个月。因为上班路程远了,每天在公共交通上花较多的时间,於是就想听听也无妨。这一开始,害惨了我。
袋子
小时候玩水,喜欢拿着一个塑料袋装满后扎紧,再戳个洞。第一个洞,水能喷很远,再戳两个洞,喷水距离就会缩短,随着越戳越多,最后只能喷出几厘米。为什么爸妈总在朋友圈转发那些我们看起来很不可信的内容,还特意打电话嘱咐我们要注意xxx。对他们来说,首次获取到一个戳破“塑料袋”的信息,那种兴奋劲肯定是“喷得最远的”。而我们早已被互联网信息流戳得千疮百孔,自然也能冷静下来,慢慢思考和输出。
戳一个洞对一袋水来说,很久才会放完;如果戳上十几个洞,水一下子就没了了,於是就有寻找新水源的焦虑。之前的洞是拿牙签在戳,水流不会太快,罗辑思维是拿刀捅,一个窟窿两个眼。
罗老师拿着刀跳出来,噗噗来几下,水一下子放光了咋办,只能加快找新水源的速度。这时候罗老师又拿着水管站旁边,贼拉拉奸诈,好吧,过去接着点。接着接着又发现水流一地,再多也填不满地球啊。这时罗老师又拿出一个大点的袋子给你,好吧,你又接过来先用着。
知识永远也不够,可以先建立和升级认知。
快乐,焦虑,快乐
原本我是个快乐的小孩,因为我什么都知道,长大了,不值得开心吗。
之后我是个烦躁的小孩,罗老师告诉我,蔡伦可能不是发明造纸术的人,人是自残的结果,物理化学生物本是一家人,好把我该相信谁,我该去谁家。
现在我是个刚出生的小孩,饿了吃,困了睡,这个玩意好玩,拿出来玩玩。你告诉我这个人应该叫爸爸,试着叫了一声,哎他笑了,我也感觉很开心,行了那就先叫着吧。哎,这还有一个男的,是隔壁王叔叔,为什么我叫王叔叔他好像没那么高兴???不管了,以后再说吧。
每次把自己的圆拆开,拉长,再接上,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特别是很久没拉筋的话容易一下子扯到dan。不过把自己撑开后,回头看原本那个圆,又会觉得自己傻,一直住井里还乐,乐个pi啊。
不崇拜
在接触《罗辑思维》一段时间后,我还学到一个东西,去崇拜化。我爸妈把我教的很好,从小就尊重师长,甚至我会不自觉认为,老师说的都对。《罗辑思维》破坏了以往老师教给我的那些“正确”的东西,让我只能把他竖为榜样。可是对于罗老师这个“凶手”,我总是有些愤愤不平,谁让他毁了我傻乎乎的幸福。后来在樊登老师哪里听到说,世界会在每个人眼前展示你想看到的样子,罗辑思维更多是讲罗胖的观点,我就“哦~”(恍然大悟那种)。
对于《我懂你的知识焦虑》还是之前的《成大事者不纠结》《迷茫时代的明白人》,包括《罗辑思维》节目,还有《樊登读书》,这些都是水,先装着就好。没有必要一定说,不,这水有毒,我不喝。做一个塑料袋,做一口井,做一个湖,到最后做海,在足够大,足够包容之后,自然能形成过滤系统,孕育新生命。
最后
上个月发现身边一同事也喜欢《罗辑思维》,然后她给我推荐了和菜头的公号《槽边往事》。虽然我也没怎么看,但是他里面一句签名很有意思。第一次看觉得莫名其妙,看多了反而觉得蛮有道理,借用来做这次的结尾。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槽边往事》
等等,我好像一直没说书的内容...
这本书收录和整理了《罗辑思维》2016全年节目里的12集文字版,有几集节目我反复听了好多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