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8月5日发在公号上的读书笔记《一事当前,发泄还是解决》,对情绪的认知,我还想再补充两点:
一、作为个体,我们这一生都要做两件重要的事情——认识自己,然后同世界建立连接。
每个人情绪的模式,也就是自动化的反应模式,都是潜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的,大多数时候连自己都没有清醒地意识到。
二、如何应对棘手的事情?
我们知道有一种人只会发泄愤怒、悲观情绪,怨天尤人;
另一种人则像鸵鸟,懦弱、退缩、回避;
还有第三种人,强迫自己镇定、冷静下来,积极思考应对之策,甚至拿出纸笔,列出需要行动的步骤清单,以使自己心中有数。
TA会问:最难处理的部分是什么?有哪些资源可利用?若不能及时解决,后果怎样?
我们要学着做第三种人。
最后,我想提出三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我觉得作为咨询师,我们不仅仅要看本专业的书,也要涉猎其他学科的经典著作,要了解前沿成就,更新我们的认知。我们的知识要形成体系,也要跨界。使我们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于自己的学科,提升我们的学习力。现在我们的手机都是一两年就换了,那大脑呢,是否也记得要给它升级迭代?
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就像土地,专业学科就是土地上面生长的树,只有土地肥沃了,树苗才能根深叶茂。
在此,我提出一个“主题阅读”的构想,我粗粗列出了大约十个主题的经典书籍清单。包括有“成长、学习力、心理学及咨询、哲学思辨、亲子、身心灵修、时间管理”等。过后给大家看看。
我一直都觉得,书籍是最便宜最超值的投资,一本书里,哪怕只有一两句话启发到你,照亮了你的思维,那几十块钱就值回来了。
我们在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对应的方法。读书就是我们的王牌,也是你改变人生最后、最强的王牌。
要成长,就必须走出舒适区,挑战学习区。我们靠什么来推动自己?除了热爱之外,最重要的是自律,因为学习过程是反人性的,要与自己的惰性作对抗。你有多自律你就有多自由。一个人就是一个企业,我们都要好好地经营自己。
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T型人才,包括两点,第一是“T”上面的“一”,它代表了知识的宽度,第二是T中间的“│”,代表着知识的深度。两者组合成:“T”,代表了在宽泛的知识结构中,拥有某一专深的技能。
每个人都要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别人不可代替你的硬本领。
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输入,日积月累的阅读,思考。要舍得投入,在时间上精力上的投入,还要在财务上的投入,舍得花钱买书看书,舍得去参加培训,舍得花钱购买线上大咖的课程,比如喜马拉雅的音频课,得到的订阅专栏,唯库上的课等等。
还要重视输出,如交流、分享,写作、演讲等。
二、我觉得,我们都要有一种使命感,要将自己定义为精英,我们本地教育界的精英,心理健康教育的牛人。
要定下战略目标,规划五年内的各项精进目标,逼着自己去成长。
因为这实在是难得一遇的时代,有人甚至把现在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提并论。各种新思潮新发现新拓展,领先一步的人已经大展身手。
新媒体、内容创业、付费经济、智业时代来了,抓住它,赶紧上车。我们可能因此改变命运,达到“财富自由”,最起码,也能因此修炼好自己的硬本领,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
不管你学到什么,学到多少,最终都要以文章、以讲座质量、以个案实操效果作衡量。
所以,要有效的投资自己,让自己始终保持在专业的前沿。
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边干边学,边学边干,边干边思考总结。
借用网络大咖秋叶大叔的五个问题,我想我们也应该经常的问自己:
第一,我希望在哪个领域深入研究?
第二,我是否有关于这个领域从入门到精通的知识框架?
第三,我从哪里可以获得并学习基础的框架?
第四,我应该坚持定期不定期阅读哪些方向的网站,书籍,数据库,课程,保持知识框架升级?
第五,我每周投入在主题阅读上的时间要保证有多少?
你们这么年青,正处于奋斗、拼搏的大好时机。说心里话,我真的很羡慕你们。在自媒体,70后都算高龄了,何况我是60后。世界是你们的,而我,只能以这句话鼓励自己: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三、对今后读书沙龙的设想:
1 是否定期举办?时间固定在每月初或月末?
2 是否运营一个公众号,每次读书会后做分享做总结,公众号可以方便我们创作与交流。
3 是否为我们的读书沙龙起名,叫“合心读书会”,怎么样?设立会长、副会长。
要做就做得象模象样。
有一句话说的好,一个人或许可以走得更快,但是一群人却可以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