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成本电影,演绎高考落榜的少年、强势隐忍的妈妈、以及爱读书的舅公之间的故事,值得细细品味。少年高考落榜在家懒散度日,舅公因性格古怪被房东赶出来,妈妈把他接到家里来一起住,因此,在舅公离开前,少年就睡在了沙发上。母亲想让舅公开导一下少年,让他好好复习功课,再参加高考,但是睿智的舅公并没有明确地劝说他,表面上表明的意思就是破罐子破摔吧。经三人协商,母亲不再干涉少年的选择,让他想干啥干啥,但一年内母亲要求他要么考上大学,要么搬出家,自谋生路。这段日子里,舅公每天遵循着很有规律的作息,早起、运动、读书,少年则大部分时间无所事事。一个偶然的机会,舅公借口说眼睛累,让少年帮他读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种行为渐渐地激发了少年的文学兴趣,并跟舅公学习,写读书笔记。两人交流读书想法的方式很特别——纸条交流,少年的笔记会随手放在书桌上、餐桌上、洗手间里,舅公看见了也就随时随地的给他修改了,放在少年容易看到的地方。后来,少年下定决心要再次参加高考,一定考上大学,此时,舅公也要搬到别处去住了。故事就此结束,一切都是这么顺其自然。
一些感悟:
少年天性桀骜不驯,不知天高地厚,可能是被父母为他做的各种决定压抑的太久,在父母的决定和自己的爱好之间迷失了方向,才表现出处处叛逆的行为。此时,他需要的是有人能耐心引导他,让他慢慢认清自己,做出自己的选择,为自己的选择去付出。
在年轻的时候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所谓知书达理,读书可能不会让一个人大富大贵,但会丰富一个人的思想,让一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时,就能感到内心是幸福的。
希望自己读书的习惯能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