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呢?我们都知道,人脑分为左脑和右脑两个部分,左脑主管逻辑思维,右脑主管情绪思维,奥秘就在于此,主管情绪思维的右脑,储存了大量的情绪样本,但是在正常状态下,这些情绪样本都处于休眠状态,一般会在左脑经过逻辑分析后进行提取,当然,在一些紧急状态下,右脑的内容也会被释放出来。
这就有点类似文件和文件路径的关系,右脑就好比一个个文件,而左脑负责文件路径的保管,当需要调用某一个文件时,左脑可在分析后由路径快速调用——这样既可以保证人们做出复杂的反应,又能避免右脑内的文件不受控制的调用,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右脑的文件被疯狂调用会怎么样呢?可以想象得到,一方面由于右脑的储存容量远远高于左脑,从而表现出天才般的创造力,另一方面由于不受控制,所以又表现出疯子般的行为,这也难怪,天才和疯子本来就只有一步之遥嘛。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左脑不可能天生具备调用能力,换句话说,左脑必须经过一定的过程“习得”做出反应的能力,也就是后天学习过程,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和尝试,从而得到针对某一特定情形的反馈机制,比方说,在聊天时,微笑的赞许他人的意见会是对方说的更多,那么在经过了多次尝试以后,我们遇到希望多聊一会儿的人便会习惯性的微笑并赞许他所说的话,即使这些话未必得到你的赞同,反过来,如果遇到一个不想多说话的人,无论你多么赞同他的观点,你都未必会像上一种情形那样对待说话的人。
在后天“习得”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产生了一定的奖惩机制以便于“好习惯”的建立和“坏习惯”的淘汰,这种奖惩机制的指标就是——安全感。
人类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所以,一切威胁自身更好生存的事物都要尽量规避,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事物都要尽量争取,当威胁来临时,我们的安全感会扣分,促使我们做出行为应对以降低威胁从而将安全感恢复到正常水平;当我们的目标没有按时完成时,安全感机制也会发生作用,这样可以促使我们更好的完成自己的目标。
当然,这里就存在一些问题:安全感会形成惯性思维,比如,一只从小被铁链束缚的小象,在挣扎了多次都无法挣脱后,当它有一天长大了,有能力挣脱后,它依然选择放弃,因为长期以来它的安全感机制告诉它这样不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人们常常在一些长周期的事情上产生反馈缺失性紧张,比如考试考砸了,这件事所造成的安全感缺失本身需要等到下一次考试成功后才能的到弥补,而多数人却会烦恼很长一段时间,从而影响学习,或者努力各几天随即懈怠下来。
那么,造成这一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和情商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