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隔天需要与人沟通,当晚总会失眠、早醒,再也睡不着;
只要和别人对视交流,就会感到紧张、恐慌,不知道该怎么办;
出门吃个饭都要做会很久的心理建设;
非常害怕有人注意到自己,总是低着头走路;
宁可绕路,也不愿打招呼;
公交就算坐过站,也不敢说“下车”。
这样的生活状态,渗透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他们对社交产生畏惧心理,称之为“社恐”。“社恐”实际上是社交焦虑症,因为社交恐惧的本质不是恐惧,而是“焦虑”。
01 “社恐”不等于内向
“社恐”在表现形式上和内向性格很像,都可能会在公开场合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但是,社交焦虑和内向在本质上却有很大的不同。
1)社交焦虑者缺乏稳定的自我认知
缺乏稳定的自我认知,过度在意外界评价,是社交焦虑的根源。
江疏影曾在一档节目中袒露自己”社恐“的心路历程,她说:“我所有的畏惧和封闭,都来源于我的不自信,所以我才害怕和人交流。”
“但是,越是害怕,越是恐惧,就越是不可能做好。”
拍戏的时候,会反复琢磨,灯光老师的一个眼神是什么意思?
执行导演的一句话又是什么意思?演得是不是不好啊?
这样的感受让被她无限放大,她越来越不自信,更害怕和人交流。
内向的人大部分具有稳定的自我认知,他们对社会认同并没有强烈的需求,他们通过安静的思考获得力量而非自我表现。
带有社交焦虑情绪的人正好相反,他们更多的通过他人的评价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因此格外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这种过度的在意使他们在社交中十分紧张,难以正常的交流。因为害怕他人的审视会暴露出内心的局促紧张,也担心自己做出错误的行为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2)社交焦虑者往往具有外向的性格特质
虽然听起来十分矛盾,但社交焦虑的人大部分会有这样的心情,他们害怕人际关系、胆怯、退缩、但又十分渴望改变自身的状态,期待被人承认和接纳。
3)社交焦虑者持续焦虑,内向者当时焦虑
社交焦虑者的焦虑具有显著的持续性,即使已经脱离了产生焦虑的场合,社交焦虑者也会在头脑中不断分析和“回放”焦虑情境。
他们难以自制的将个人精力放在对消极情绪的反复思考上,反复回放当时的场景和感受,使社交焦虑的情绪不断强化。
02 “社恐”,不一定要改变
不是说社恐不能改变,而是在改变前,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改变?是因为这件事真的困扰到我了,我想出去社交,还是仅仅因为别人告诉你“这样不好”?
“社恐”是不好的,不受欢迎的,这种印象不是一个天然的事实,而是社会文化构建的,并不是不“正常”的。
任何积极的改变,都要建立在“接纳”的前提,而不是“我有问题”。去跟你的“社恐”对话,问问它是怎么来的?是不是在某些方面帮到了你?尝试去理解它。
你会发现,当下这份关系选择的应对方式可能没那么完美,但也是当下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方式了。当你理解了自己的“问题”,你就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改变或是不改变,都是ok的。当不太ok时,你可以来岸涌,这里有和你一样的“同类”,相似的经历能让你更放松,还有专业的倾听师、咨询师聊天沟通,或许能宽慰焦虑的内心。
更有甚者,患有比较严重的「社恐」,背负有较多的负面情绪,导致显著的痛苦或身心损害,就可能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才能好转。
*图片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