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5读完,用时11小时55分钟。
怎么说呢?这本书和之前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合起来读,可能效果更好,这本书没有过多的渲染战争的过程,虽然起名叫战安庆,但更多的是讲了曾国藩及友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敌人何桂清等等,也是从人心的角度出发,写了很多事情,读后有一种感觉,和之前了解到的许多事情不同,虽然事情的结果是相同的,但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结论不一样,由此自己也知道了看待事情要多角度多方面,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也进一步懂得了主题阅读的重要性,推荐阅读完本书之后,再找一些相关的曾国藩的传记辅助,多对比,才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昨天,10月24号中午在去中商平价购物的路上,边走边听 战安庆中一段有关江南大营被攻破,清军首领张国梁后来战死的片段,中间还没有太大的感觉,到后来关了手机,没有听了,突然浑身上下,由内而外,浑身都有一种大汗淋漓的感觉,心中感觉非常的畅快,舒坦,实为幸事。联想到一句话:阅读伴我日日行,加油!
书籍的阅读摘抄如下,其中【】为自己的感想。
1、欧阳兆熊与曾国藩的关系-见最下面附录
2、道家人生观的要义,首先在“顺其自然”四个字上。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天命不可揣测,人力终究有限,历史的大势往往不受个人的意志和努力而转移。
3、所谓中年危机,无非就是人到中年因事业无成而产生的焦虑和惶恐,一旦跳出功名利禄的圈子,从宇宙的维度来看待世事,以恬淡冲融的态度来重新看待人生,危机带来的抑郁也就消泯了
4、虽然没有染上空疏不实的毛病,但理学家自视甚高的毛病,在早年曾国藩身上是非常明显的。他曾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种极端的思想,用来责己倒还无妨,用以责人,就大错特错了。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5、古往今来的大事业,都是少数英雄带着大多数凡人做成的,如果要每个同僚都是圣贤,那天下哪还有可以共事之人?君子之间也常政见不合,纵然满朝文武都是君子,也需要相互妥协、调和矛盾,才能共举大事。哪能遇事不顺,就刚强到底,寸步不让呢?
6、过分强调道德修养,使得理学门徒脱离实际。理学家不了解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复杂,不懂得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只当天理在手,一切就会屈己从我。事实上,道德教化,律己可以昭昭如烈日,律他却只能浸润如春雨,强迫他人、社会就我,以自我为尺度去纠绳他人,只会四面皆敌。
【不强求,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之上。】
7、友情插入,2022.
4.18 听樊登读书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感悟:
勤、恒、诚、拙。
自今日始,戒酒戒色,立此为证。
在他特别痛苦特别烦恼,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他拿起了老庄的书,“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
曾国藩重新出山的几个变化:一是特别和气,客气、谦虚;二是不直接拒绝,学会打太极;三是多照顾下面人,照顾别人就是照顾自己;四是治军宽严相济,对下面人要好。
人生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8、本书中讲的,自读老庄悟道,曾国藩懂得了在官场上“知雄守雌,卑弱自持”。
第一个改变,就是懂得自省和谦虚,凡事先找自己的不足,而不再一味抱怨他人无理。
自从悟道后,才知道自己并无什么特别的本领,凡事能看到别人有几分长处。
知道自己不足,而能看到他人长于己处,道德文章方能因此长进,
人际关系方可改善。
9、曾国藩守住自己的本心,守住儒家理想的同时,根据时势选择手段:带兵打仗,需要刚强,就用一下法家的手段;官场斗争,需要柔弱,就用一下道家的手段。无论道家和法家,都是达成目标的手段,是拿来用的“术”,而程朱理学,则是不变的“道”。用一句时下流行的歌词来说,曾国藩是“做了那么多改变,只是为了我心中不变”。
10、老子的权术,是君子行事如水,讲究因势利导,不与人欲对抗,而以柔术驯服人性,以共同的利害关系,引导他人顺遂自己的意图。清高好名之人恭维之,退让琐屑之人安抚之,贪婪好货之人利诱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之人,把自己的事业变成大多数人的利害所在,办事自然无往不利。
11、如果说懂得谦虚做人,以浑含的态度与同僚和光同尘,是他实现了与世界的和解,那么不再压抑自我,是他实现了与自己的和解。
12、石达开虽威名最盛,其实出走后威胁最小,他擅长前敌指挥,特长是把握战机,以强击弱,但无战略眼光,亦无练兵的才能。他此前屡屡获胜,是因为彼时杨秀清尚在,有杨秀清把握战略布局,负责选将练兵,他只需要负责前线指挥。换言之,石达开只可为大将,而不可独当一面:他分裂出走后,虽然统率的多是精兵,却无切实的战略规划,只能走一路看一路,搞机会主义;他虽有治理地方的才能,但用兵又惯于取巧,不敢血战,而城池又非血战多日不可得,他不肯血战,就拿不下城池,也就无法建立基地;石达开不擅治军,不能严肃军纪,在出走后既无地盘可休整,也无远略以鼓舞军心,加上御下不严,精兵被带成了弱兵,逐渐成了骚扰地方的流贼。
13、李秀成想让皖北、皖南太平军集中到下游天京附近,合力消灭江南大营,确立下游的优势地位后,占领江浙地区。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太平军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优势兵力,上游安徽战场可以暂时不顾,像安庆这样的城池实在守不住可以放弃。消灭了江南大营,拿到江浙这块富庶之地,等实力壮大了,再回头和湘军决战,到时别说安庆,连武昌、长沙都能打下来。李秀成调动大军二破江南大营时,差一点就达成了这个目标。可惜李秀成不是天王,他的战略目标贯彻不下去。
【集中优势兵力,在局部战场形成以多打少的优势局面,然后在各个击破。不得不说,他这个想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同理,应用在工作上就是牢牢树立一个核心技术,再稳扎稳打,发展其他技术,所谓精通一个,然后掌握多个,前提必须是要有一个精通的专有技术。】
14、清廷要求曾国藩率军增援苏南,同时确保上游、下游两个战场,他却坚决不去苏南。
【曾国藩的优势就是认准了一件事,排除万难也要做到底。也间接反映出清廷还是有明白人的,非洪秀全可比,否则就会重蹈陈玉成的覆辙。】
15、西谚有云:不成熟者为了崇高去牺牲,成熟者为了崇高而隐忍地活着。此曾国藩之谓也!
16、胼手胝足:pián shǒu zhī zú,意思是手脚生茧。形容劳动十分辛勤。
17、曾国藩身上有儒家的艰苦真诚,也有道家的知雄守雌;他能如墨翟(dí)一般胼手胝足,也能如申韩一样冷酷无情。他是中国传统文化造就的全才,一个通经致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老儒。他无愧于时代,但也未能超越时代,背不起拯救中国的责任。曾国藩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志士一样,在茫茫浊浪中起起伏伏,但从未随波逐流。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崛起于清王朝危亡之际,扶大厦之将倾,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改变了历史的进程。然而,他在生命之中遇到了一个人,曾经挽救了他的生命和身心,这才有了锲而不舍的曾国藩。
曾国藩的妻子是欧阳氏,岳父叫欧阳凝祉,而这个人就叫做欧阳兆熊,是岳父家的同族。欧阳兆熊和曾国藩的两个小舅子关系要好,也就很早就和曾国藩相识。当时,欧阳兆熊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家资丰厚,他本人也慷慨大方,因此结交了不少湖南有名望的人。不光曾国藩,左宗棠、江忠源、李续宾、罗汝怀和他的关系都非常亲密。
欧阳兆熊的生卒年龄记载不详,应该和曾国藩相仿,曾国藩是
1834年中举,而欧阳兆熊则比他晚了三年。曾国藩旋即在1838年的会试中成为进士,走上了仕途。欧阳兆熊屡试不第,放弃了科举这条路。他家中富裕,以医术行走江湖,结交了不少三教九流之辈,儒术和医术为人所知。
曾国藩本来就是一个身体不太健康的人,他常年精神不济,还患有皮肤病。在
1840年时,刚刚29岁的曾国藩在京城肺病发作,病势沉重,此时离他考上进士留在京城做翰林不到两年时间。
千万不要以为29岁的年轻人得病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在当时的医学条件下,稍有不慎就可能闹出人命。正巧,这时候欧阳兆熊和他同住在万顺客店。欧阳兆熊为他诊脉,几副中药下去,就有起色,他又忙前忙后精心照顾了三个月。曾国藩不仅康复如初,精神更比从前还要好得多。为此,曾国藩对欧阳兆熊千恩万谢。
后来,曾国藩在京城连连升迁,后来又在湖南开办湘军,与太平天国对抗,名气越来越大。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两人的关系。曾国藩对欧阳兆熊非常尊重,而欧阳兆熊对曾国藩也从来不阿谀奉承,仍然保留当初相识那样纯真的友谊。
在湘军草创之初,欧阳兆熊还曾经在曾国藩府上做过一段时间的幕僚。不过曾国藩从来没有因为两人的关系亲密而举荐欧阳兆熊,或者在湘军之中为他谋取半个职位。欧阳兆熊也从来没有提过这方面的要求,自始至终他都不过只是一介布衣。
但是两人的交集并没有结束,曾国藩在江西时,既在战场上陷入苦战,又与当地的官场关系不融洽,另外还备受朝廷的猜忌,舍生忘死打仗,连个实职都不授予。此时,老家还来人报丧,告诉他父亲曾麟书病逝,于是,曾国藩撂下挑子就跑回老家丁忧守孝。
然而,在老家的时候,并没有让曾国藩平静下来。他反省自己这几年,为朝廷拼死效力,处处忍让,却落得一个左右不讨好的下场,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这些精神压力混在一起,就让曾国藩精神几近崩溃。
此时的欧阳兆熊,并不在湘乡,自然无法亲自给曾国藩看病。但他推荐了名医曹镜,曹镜不仅根据曾国藩的病情,开出了调理的药物,还告诉曾国藩:心病须要心药医,要治疗大帅的病,光靠寻常药物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其实要需要用黄老之术来治疗心病。
曾国藩听从了这个建议,在老家研读了《道德经》、《庄子》等道家著作,颇有大彻大悟之感。他领悟到了
“宁静谦退,柔弱为用”的道理,再度出山之后,并不如同从前一样鲁莽而变得圆滑老练,在官场之中游刃有余。
欧阳兆熊在其所著《小窗春呓》中如实记录了这段过程:
咸丰七年,(曾国藩)奔丧回籍,得不寐之疾。予荐曹镜初诊之,言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盖欲以黄老讽之也。此次出山后,一以柔道行之,以至成此巨功,毫无沾沾自喜之色。
人生的境遇也许就是这么奇特,一个是千军万马的统帅,一个是不得志的江湖郎中,就是一个偶然,让两者相遇发生故事,改变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