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风讲师五期-陕西大荔-坚持原创分享555天(健身打卡第106天+118的天)
“复发”的字面意思就是再次的发生,在变得好一些以后又滑回或退回从前的状态(如疾病、罪恶或偏差的行为等)。
对于咨询晤谈中的来访者,在辅导过后的问题行为有时会有再度复发的现象。复发,往往让咨询师觉得辅导功效不明显,也常常会让努力过的来访者有挫败之感。
但是,焦点解决( 焦点解决是心理学后现代的一重要学派,简称SFBT )的看法却不是如此,焦点解决认为,复发是来访者学习新经验的一个正常过程,一个行为的稳定,通常是通过复发多次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控制或稳定下来。尤为重要的是,来访者的问题复发时,表示两次复发之间有一段平稳的时期——“复发”代表着例外(例外就是曾经的成功经验)早已存在,因为没有变化,哪知何谓平稳,没有复发,哪知例外的存在。
例如,一位处在青春逆反期的孩子,有逃学,爱上网的偏差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偏差行动基本得以修正,但是某一天,这个孩子又逃学了,去了网吧,这时孩子的父母担心孩子再回到从前。当然父母有这样的担心是正常的。这时无论是作为咨询师还是孩子的父母我们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思考:
一,两次复发间的例外如何存在?
在两次复发之间,孩子都做了些什么使自己能做到不逃学不上网的?是如何做到的?孩子的生活系统中拥有什么或减少什么时,就会维持孩子的行为稳定?特别要注意的是孩子有了改变进展之后周围的人多会撤走对孩子的关注与辅导,这样就容易造成孩子问题行为的复发,因此,如何维持关怀孩子生活系统的稳定机制是一个重点所在。
具体举例来说,孩子在咨询师或者是老师的陪伴下用运动打篮球来替代上网,这时作为老师,父母都较关注,当孩子有进步给予及时的认可、肯定。此阶段孩子的行为模式还处在不稳定阶段,如果这个阶段老师忽视关注孩子,父母又忙别的事情,认为孩子已完全走上了正轨,这时孩子就容易钻空子,因为人在改变初期,内心是脆弱的,不稳定的,如果被有同样有偏差行为的孩子一忽悠,或者自己稍一放纵,也就又回到了以前的行为模式当中了。因此,使孩子巩固扩大有利的行为,维持关怀孩子稳定的生活稳定机制就显的尤为重要。
二,两次复发,有无差异与进步?
第二次偏差行为复发,是否比第一次的情况要轻一些,也就是孩子以前上网时间是五个小时,这次虽然复发,但是上网的时间仅有三个小时,这意味着孩子虽然复发但是已经有些改变,他是如何做到的?作为老师和父母又做了些什么协助孩子?如果能看到孩子不一样,看到孩子的进步,如何肯定,认可孩子的进步就显的尤为重要!
三,前次复发时恢复正常的方法可以如何使用于此复发?
上一次行为复发后,孩子是如何慢慢从低潮恢复至正常生活的?上次的经验可以如何帮助他这次的复原与回稳?孩子又是如何说服别人相信他恢复正常?从低潮中复原的调试过程,不断努力的的过程,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学习任务。
四,此次复发恢复正常如何维持?
也就是再有这次复发经验后,孩子需要继续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才能维持不再逃学上网?咨询师,老师或者家长及孩子的生活系统需要继续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才能帮助到孩子维持稳定?维持稳定往往是一个挑战;而能使以前的成功经验也就是例外维持的时间延长,这样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体现,同时也是让孩子把这种有效的行为内化于心的重要关键期。
五。如何预防下次复发?
从两次的复发的经验中,孩子学习到什么,对自己的认识又增加了什么,如何与孩子讨论减少和预防他偏差行为复发的可能,孩子需要什么才能增加这种把握度,家人的建议又是什么,咨询师及相关系统需要做些什么等?这些方面都是能有效预防再次复发的重要因素。
“复发”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事人自我放弃,周围的重要他人不再相信当事人。记得在一次读书会上,一位老师分享了他对孩子偏差行为又再次复发的担心与困惑,其中一位老师做了很好的回应,她说:“父母天生就是负责担心孩子的,只有掌握了担心的“度”,才能更好的帮助到孩子。”孩子偏差行为“复发”父母不担心是不可能的,但这个担心的“度”是否对孩子有帮助?如果担心的“度”影响了自己的情绪,草木皆兵,那这个“度”就需要调整,要能很好的把握“度”就是更要关注孩子的需要,觉察自己的担心,调整担心,不再给孩子添乱。“复发”不仅考验孩子,更考验家长,考验家长是否依然相信孩子,接纳孩子,支持孩子,给孩子信心给孩子力量。
让我们从“复发”中学会反思,找到曾经的例外与资源,接下来如何做?做些什么会更有效?只要在这样的正向循环中坚持下去,从偏差的行为走到正确的行为轨道上,那将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