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为欧老师,我开始听程老师的讲座
听完周五晚上欧小丽老师的讲座后,周六下午,我立马听程锐刚老师的讲座。程锐刚老师的讲座是上周五,欧老师的讲座是这周五,为什么我迟迟没听程老师的讲座呢?我是这么想的,我是小学语文老师,程老师是高中语文老师啊。我觉得他讲座的题目《与大师对话最便捷的方式——阅读》,他讲的是阅读,那可能是讲高中课堂上的阅读教学的之类的,跟我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相隔遥远,帮助不大;可能他讲座关于高中语文阅读的我还会听不懂,因为我看的书少啊。所以,我想着,这讲座可听可不听,或者在某个无聊的会议时再听,两不耽误,算是完成任务。但是在这周五晚上,欧小丽老师在讲座特意提到程锐刚老师写的书一定要去读,非常值得读。我想着,欧老师也是小学老师,她说值得读,那我倒要去读读,于是,我就从先听程锐刚老师的讲座开始吧。所以,周六下午,在陪伴老二打篮球的空隙,我断断续续、比较散漫地听。
二、我的逃命式阅读方式
没想到,整个讲座听下来,我庆幸自己:幸好没有错过程老师的讲座。程老师讲的不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他讲的是他是如何阅读的。在讲座中,他试图通过呈现他自己是如何读经典著作,读对他影响最大的五本书,来引领听众如何读书。对我而言,这是极其有益的引领。听了程老师的讲座之后,我才知道如何读书,我才知我之前根本不会阅读,我找到了之前自己阅读为何无效的原因。程老师在教学生涯中反复研读的五本书《教学勇气》《静悄悄的革命》《教师花传书》《教育的情调》《困于时间的教育学》,他说,这五本书中,有的书他是反复读了十几年的。我算了算,就算程老师一年将这本书读一遍,那也读了十来遍了。我稍微梳理了一下,对我影响最大的,我反复读过两遍的,有《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安妮日记》《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虽然我也喜欢读整本书,但是其他书好像没有读过两遍或两遍以上的。最大的问题是,就算是我读过两遍的书,我都没留下一个字的感想。欧小丽老师说,她每读一本书,都至少要留下一篇读书心得。而我呢,从我工作至今十六年来,虽然,我喜爱阅读,我从没断过阅读,《静悄悄的革命》《教育的情调》我也读过,但我没有留下过只言片语,已全然忘记。因此,我之前所有的阅读,等于白读,完全无效。我觉得我曾经的阅读方式很像是逃命式的阅读方式,读完了,也就得救了,得救了就松懈了。在读的过程中,我紧张焦虑,读这一页,很急切的读下一页,遇到好的文字,我也会与人口头分享,或者用于教学实践,但那都是一时的,如同昙花一现。之后很快就忘记了。
三、程老师精致阅读的方式
而程老师居然会将一本书反复读十来年,在教育阅读与教育实践中来回穿梭,不断对话。他总结了与大师对话(阅读)的三种形式:向大师(文本)提问;让大师们(文本)“会谈”;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共读。在讲座中,程老师主要了讲三个案例,他试图以案例的方式向听众呈现了他是如何向大师提问、与大师会谈的?在他读《困于时间的教育学》时,他提问:作者张文质老师为什么要写作?程老师花了一天的时间,将这本书中所有关于写作的80多个段落全部找出,归类。从而总结出关于作者写作的四个维度。生活生存维度:写作是一种“过活”,是做成一份工,把日常化作微薄的诗意;认知维度:写作是一种思考的积习,人是思维之虫,要不停吐丝。生命存在维度:写作是一种生命的绽放,是对生命所做的种种应和,是对世界的爱和眷恋;文化艺术维度:写作是一种对文字的信仰,是纸上的荣光。程老师的阅读是非常精致的,是一种研读,一种细嚼慢咽,是一种任由时光如何流转,他也依然在研读中自得其乐,静观世态变迁。这是一种从容的心态,一种让人艳羡的惬意。在阅读中,他既能高瞻远瞩,宏伟规划,又能字斟句酌,细腻精致。这是一种让我目前还无法企及的阅读的高度和境界。
同样,程老师还讲到了第二个、第三个向大师提问或会谈的案例:教师在课堂应该如何倾听、好老师在课堂上为什么总是充满热情。程老师将阅读与他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紧紧勾连,他讲他的阅读方式,也讲他的教学成长与变化。他的课堂教学与他的阅读方式相互滋养和成全。最近,因为我对我的课堂教学也有了一些思考,所以,他讲到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时候,我是有体会的。课堂如果是老师讲,学生听,那么这样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上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老师只是引领者,指导者,设计者,学生问题和发言的捕捉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不应是老师表演的阵地,而是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生生互动、学生与自己的对话中进行,而老师往往是站在学生背后及时给与帮助和引领的人。
四、在阅读与写作中疗愈自己
在讲座的最后,主持人魏莱老师问程老师写作《抵达优质教学的心灵物语》一书的初衷。程老师很坦率的表达了,因为他的大学非常迷茫,不知道如何读书。因为迷茫,因为绕不过这个坎,由此,他反思他曾接受的高中教育。进而,自己努力成长和蜕皮,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改变让他的学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不重蹈他的覆辙。而我,又何尝不是在大学里迷茫地渡过了四年?后来做了小学老师之后,又是在教育乱象中继续迷茫地教学。这一切,逼迫着自己开始反思、必须学习、必须阅读、必须写作、必须成长。唯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抚平曾经的伤害,得到彻底地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