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总会在不经意间就发生在各个民众的生活中,“九一八事变”又开启了一代人窘迫的人生旅程。
在那个时代,我们无法想像吃一口肉都是奢侈,每天能吃到胡萝卜都是人间美味,一碗野菜粥更是家常便饭。
现在的我跟那时候的老一辈人民比起来,我的生活可能要好上百倍万倍。
01.“三寸金莲”所谓的“天下”
《秋园》里拥有“三寸金莲”脚的秋园,她被生活折磨的体无完肤,早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偏偏生活抓住了她的把柄,让她不能早早了解自己这困苦的一生。
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 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 一九六〇年,从湖南到湖北, 一九八〇年,从湖北回湖南, 一生尝尽酸甜苦辣 , 终落得如此下场。
字条上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概括了这个女人的一生。
贫穷的家境,饥饿难耐的身体,如满娭毑(秋园的邻居)般的歧视,失去亲人的无望,每天都在侵蚀着这个家庭,折磨着这个薄弱的女人。
“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老话都是从一代代人民生活的苦难中总结出来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虽然朴实,但她却拴住了一个女人的一生。
有些时候女孩嫁了人便成了女人,不仅仅要考虑自己,更要考虑成为女人后的“他们”。
一个女孩儿喜欢一个男子,她总以为自己会成为一代公主,不顾一切嫁他,可是当她成为女人的那一刻,她考虑的便不是自己了。 他不像婚前许诺的那样待她 ,更没有视她为公主般疼爱。 此时想要离去的 她不仅仅要考虑自己的名誉,更要引以为重的是怀中嗷嗷待哺的孩子。 所以她放弃了挣扎,放弃了她唯一跟生活对抗的机会。
“一个女子当了母亲她就是铜墙铁壁”,这是现代人对当代母亲的评价,可往前推二三百年,没有一个母亲不为怀中的孩子不得不放弃一切。
最近热播电视剧《底线》中有一则案件“某网红被网红公司压榨而猝死,父母要求该公司赔偿,事后网红公司却发现女孩儿的父母一直压榨女孩儿,这才成为了引爆女孩儿生命的导线。”
这则故事里,所有人都在利用女孩儿的去世炒作,方便利于自己的事业和销量,可到最后只有母亲大声痛哭。
我不知道如何判定什么为父母压榨,可是我明白除了父母以外,能为我着想的人少之又少。
即便在别人眼中我也是可信可不信的那个人,可是在父母眼中不论我年龄多大,我依然是他们怀中那个曾经嗷嗷待哺的婴儿。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有妈的孩子像根草……”
这不仅仅是一首儿歌而已,更是所有孩子寄托父母相思的栖息地。
老舍说:“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02.:三寸金莲”有感
《秋园》是一名老人的处女座,她是《秋园》中的之骅,她说:“她基本上在厨房的案板上完成了这本小说,整整八斤重的书纸。”
她的母亲秋园生在平凡家庭,可一生终究是平凡而又不平凡,她不想让母亲这类人的故事从此销声匿迹,唯有动笔写下来。
这本书出版后便火爆起来,小说《秋园》更是入围第一届PAGEONE文学奖短名单。
南京大学教授丁帆则评价:“ 把一部中国社会史高度浓缩而真实地从一个家庭的变迁中钩沉出来,再现了一个世纪的人性‘活化石”。
不经历过的事情永远体会不到可怕,像穿梭在枪林弹雨中的战士,奔赴在命悬一线的医生和护士。
被“九一八事变”无辜牵连的人民群众,南京大屠杀里失去性命的三十万同胞,还有总对我们说“我不饿、我不喜欢吃,你吃吧”的父母。
现在的我们体会不到饥饿产生的痛苦,更体会不到《秋园》里的无奈和手足无措。
《秋园》说:“一生尝尽酸甜苦辣 , 终落得如此下场。”终是一生不甘,换来了一刻的安息。
作者之骅说:“我也感到奇怪: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章红是发布这本书籍的人,也是之骅的女儿,她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会遇到写作的瓶颈期,但是母亲提笔便有灵感?”
利用之骅《秋园》里的一句话回答来说就是:“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
因为从没有经历,所以不知道如何去下笔,就像我们没有体会过《河南大逃荒》的饥饿,也不明白为什么地主家的女儿会被饥饿“冲昏了头脑”杀了心爱的黑猫,更不明白她以身相抵只为了换来一口粮食。
《秋园》写的不仅仅是秋园和之骅的一生,更是写出了当代社会的艰难和疾苦。
一本书的重量和一块砖头的重量孰轻孰重不言而喻,遭受一时的苦难和遭遇一生的苦难不去提示也该知道如何选择。
人这一生走得顺时,不必太张狂,就算你爬到了坡顶,终究还要走下坡路。
走得快时,也无须太得意,因为你的脚力总是有限的,不如放慢脚步。把短暂的路走得精彩些。
走得累时,莫要太哀叹,要知道歇一歇,因为只有经受了劳累,才知道坚强与珍惜。
走得苦时,切勿太悲怆,生活里是没有绝路,更没有绝境,因为苦难是人生的梯子,它会推着你一步步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