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对于孩子来说,主要指心理上的一种塑造,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认知、积极探索、乐观自信、乐于分享的品格。对于父母来说,是育儿育己的过程。帮助父母“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真诚真实做自己,以更好的方式表达爱,陪伴孩子一起在人生路上经历成长,相互滋养,彼此成就,成为自己喜欢的、内心强大、幸福有趣、敢于迎接挑战的成年人。
《Mindset》一书的作者,斯坦福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博士:“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他们“热爱挑战,不畏错误,享受努力过程,学习上有恒心。”
我们每个大人也该送自己这份礼物,这是心理强大者的心态,也是幸福者的心态mindset!
看到一段视频,真心觉得正在给孩子录像的大人做得好:
当小宝贝用脚丫蘸冰激凌吃时,大人没有评判,也没有打扰他,而是允许宝贝按自己的意愿行动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支持完整地收获自己独立掌控的体验感。
如果父母意识到这样的支持,以及支持孩子一系列自我探索的行为发生,帮助孩子收获更多自我掌控感,那么孩子就能建立起扎实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情商力成长的最基础,父母耐心陪伴,支持孩子自我探索,增加孩子自主自发行为带来的正向体验感——好的情绪感受,孩子能力形成(自信、自控力、抗挫力等情商力)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蓄正向能量。
有一个三岁多的小男孩做皮试,哭了一鼻子。爸爸妈妈在旁边好有耐心。
孩子大声哭时,爸爸温柔地说:你说的哭一小会儿,对吧?现在好点了吗?小男孩继续哭了一会儿,慢慢平复下来。等待中,小男孩看了看刘先生。刘先生说:“你看,伯伯的手在喝水,不疼。”小男孩忽闪着大眼睛说:“伯伯的手在喝水。”小男孩爸爸说:“一会儿你的手也会喝水。”小男孩指着一个座位说:“等会我要坐那个位置。”小男孩爸爸说:“好,一会儿你想坐哪个位置,由你自己决定。”
这是多好的高情商陪伴状态啊——允许情绪发生,陪伴情绪流动,找回掌控感,情绪得到平复,积蓄能量勇敢面对。
有时候听到父母说自己的孩子各种行为时,满脸挑剔和嫌弃,各种不满意。默默听着,也默默心疼孩子。因为孩子不是独自一个人“走”到今天的。今天的模样是过去孩子与各种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长期互动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系塑造了人的“心”与“行”。人的“心”与“行”(包括有时以混乱的形式)都在折射出一个人的自我发展对关系滋养的渴求与拥抱。读懂孩子,不容易,确是父母值得尝试探索学习的方向。因为不懂,伤害会更大。
还看过一段视频,孩子听到老师批评就用凳子砸老师的行为,这是非常需要值得重视的!孩子有情绪时如果只有这一个处理情绪的策略,并且没有得到帮扶,孩子的负向行为就会在被大人的负向评判中不断被强化。如果成长中情绪处理模式过于单一和僵硬,会让孩子未来越来越艰难。
孩子行为背后一定有原因,孩子与父母平时的关系状态有可能是孩子这个情绪反应模式和行为反应的“助推力”。比如,孩子在家里有情绪时,父母常常忽视否定孩子的情绪感受;孩子有正当需求时,常常得不到满足;孩子无理取闹时,父母常常妥协迁就等等。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有一个网传视频“有一种冷叫奶奶觉得你很冷”,可以理解视频中奶奶对孙子的爱。看到网友留言有共鸣,说明在过去传统家庭教育中,这种爱的表达是普遍存在的。
当我们长大后再回看会发现,有的人会感念奶奶(或妈妈)的这种爱,有的人会怨奶奶(或妈妈)过去的这种强控制。不同的人不同的体验,可能与这种表达的程度不同有关。有的奶奶(或妈妈)可能过度以这种方式来让孩子满足她们自己的需要,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最后孩子只是感受到了被控制,自我边界被破坏,无法与自我真实的感受连接……无法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曾有一位妈妈苦恼于怎么改掉孩子的坏毛病,因为天气又不冷,可孩子每次洗手都要用热水洗。我问她,你是如何回应的呢?她说:每次我一看到她用热水洗,就很生气,会告诉她,又不冷干嘛用热水洗。然后就将孩子的手使劲放冷水里洗……
从情商力成长角度看,如果孩子在一些小事上不能按自己的感觉来,而需要不断迎合迁就大人的感觉,却又没有机会从关系中建立合适的心理边界和行为边界(我可以做什么,我不可以做什么),成年人这样的强制做法是不利于孩子情商力成长的。
自我觉察是情商力四大特征之一。如果孩子从小关于冷热的感觉,是需要被决定被控制的,孩子的自我感受长期被忽视或被干扰,那么孩子就无法从亲身体验中,学习觉察自我感受和自我情绪,无法与自我感受对接——跟随自我感受来表达相应诉求——再做相应调整。
从小帮助孩子提升情绪觉察力,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就是在给孩子的情商力成长打基础。
如果家庭教育中长期忽视孩子的感受,认为“我觉得就是你觉得”,那么有可能存在的教育风险是:
1.阻碍了孩子通过自我体验与自我感觉连接的通道,孩子的自我探索(自我学习)受限遇阻。
2.孩子认识自我,是从自我感觉开始的。从关系互动中不断积累自我感觉来了解认识自己。比如,孩子明明感觉自己热或并不冷,却因为奶奶(或妈妈)认为他冷,而被迫穿上很厚的衣服。孩子慢慢就会感到无能为力,或者忽视自己的感受,或者隐忍迁就,慢慢的,这些感觉就会形成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我是不能做主的,我的感觉是不值得被重视的,我只能迁就别人……
孩子们的长大,需要的是在各种可控不可控的经历中慢慢体会——“我是谁” “我是什么感觉” “我想要什么” “我可以怎么做” ……在与自我、与外部关系充分连接和互动中,得到善待,慢慢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通过不断探索积累成功的自我经验,习练出适应未来的心理能力和社会能力,最终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
从情商教育角度看,如何帮助孩子?父母和老师需要学习解读孩子的情绪传递的求助信号,了解孩子内心的渴望。如果视频中的老师只是接住孩子扔过来的凳子,没有进一步对孩子进行有效干预,有可能会更激怒孩子(自己的情绪感受被忽视,渴望被关注却求而不得),孩子就会更不服管教。
孩子需要的帮助是,有人能看到他的情绪,理解他的感受;有他信任的人能教他学习愤怒管理,在有情绪时学习练习好好说情绪,通过合适的语言和恰当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与人好好沟通相处,慢慢清楚行为边界在哪里,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不可以。这些成长需要一步一步来。深陷困境中的孩子渴望父母和老师的高情商陪伴。
那么,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如果仅仅指的是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比如,给孩子找重点学校重点班级优秀老师。如果所谓最好的教育,是忽视孩子作为个体真实感受,脱离对个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一刀切”或“复制粘贴”,那么“最好的教育”有可能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是难以抵达孩子内心、激活生命成长和绽放的“伪教育”。
什么是竭尽全力呢?如果仅仅是指教育者拼尽全力甚至超出自己能力,来给孩子提供别人眼里最好的教育,不了解孩子的天赋特质和心理需要,不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那么这样的“竭尽全力”有可能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是难以抵达孩子内心、激活生命成长和绽放的“伪教育。
什么是竭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同的人有不同视角的理解。我的理解是,首先是教育者(父母和老师)自我成长的动力足,愿意成长自己,给孩子创造好的原生家庭关系环境(师生关系环境)和正向情感能量支持。尊重孩子作为生动丰富鲜活的生命个体内在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在成长环境(关系)里经历的真实体验和感受,不做“普罗克拉斯提斯铁床”。
如果一个孩子在父母竭尽全力提供了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班级最好的老师等顶配资源,却没有得到最好的成长。这不是孩子单方面的问题,是教育与个体当下的发展需要没有很好对接的问题,是所谓“最好的教育”带来的成长压力与孩子当下心理承受力和能力发展不相匹配的问题。
比如一个孩子在“最好的教育”资源环境中辍学了。如果父母老师逼着孩子在“最好的教育”里硬撑适应,往往适得其反。有父母选择成长自己,接纳现实,暂时放弃依赖“最好的教育”路径,而是真正看到孩子的需要,发展孩子的绘画涂鸦兴趣,支持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慢慢来,尝试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孩子在做的过程中找回里自信,最后重返学校,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么这样的教育看似走了一段弯路,但对这个孩子来说,也许在那个当下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的理解是,对于个体来说,最好的教育不是僵硬的存在,不是完美教育,是与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相匹配的教育,是为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在生命长度、深度和宽度上更好发展所提供的有温度有仁爱有弹性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作为老师,我将把知识融入师爱,渐渐滋养学生心灵的成长,陪伴他们在风雨中奔跑;作为妈妈,我将尊重和倾听孩子,努力与他们的心灵共振,赋予他们正向情感能量,做到自抵风雨,披荆斩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