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琴(壮语称“鼎叮”)的起源与壮族先民的信仰和自然崇拜密切相关。传说古时左江地区遭遇大旱,一位老妇人通过仙人托梦,用葫芦、拐杖和银须制成天琴,弹奏求雨成功,使大地复苏。
天琴作为壮族骆越文化的代表,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最初用于祭祀、祈福等巫术活动。唐代文献中已有记载,古称“鼎”,清代《宁明州志》描述其用于民间巫术仪式。
传统天琴由葫芦壳或竹筒作琴筒,琴杆分三节木料(象征福、寿、财、安、康)拼接而成,无钉无胶,工艺精湛。琴头常雕刻龙、凤等图腾,琴弦最初用植物纤维,后改良为尼龙材质,音域广。
天琴弹唱融合“唱、弹、跳”,表演者常脚系铃铛,边弹边舞。
天琴文化也被融入特色旅游村寨(如天琴壮寨),通过民俗体验、歌舞剧《我唱天谣报党恩》等活化传承,成为中越边境文化交流名片。
龙州非遗天琴从古老的祭祀乐器发展为现代文化符号,既保留了“祈福纳吉”的精神内核,又通过创新融入当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