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教师只考虑怎样迫使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坐在那里抠教科书,怎样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别的一切活动中都吸引过来,那么负担过重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对孩子来说,生命的时光该投放到哪里去?怎样才能建立丰富的智力生活?他们身在其中,却未必知道该怎么做。成长过程中,如果能有人帮他们建立丰富的智力生活,那将是一笔受益终生的财富。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他一再提到读书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读书应当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始终,像空气、水一样不可缺,源源不断为头脑输入精神生命的能量。在与书籍的对话中,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对内心的观照都会走向新境界,而帮助儿童建立一个小藏书箱,就是开启智力生活的第一步。
当然走好这一步的关键在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惟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如果教师本身只局限于教科书,智力生活停滞、贫乏,那学生也会成为不愿意思考的人。因此爱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尊重思想、热爱读书学习的,能够通过积极的读书交流,为学生搭建智力生活的舞台,让儿童真正成为这个舞台的主角。
智力生活不是儿童个人的小天地,“一个人既在丰富集体的智力生活,同时又在享受集体的精神财富。”儿童在集体中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思考,既贡献自己的脑力劳动,又吸纳他人的思想,这种双向的交流本身就具有生长力、创造力,而每一次新的发现,又为儿童继续探究提供持久的动力。当儿童拥有了主动求知的愿望,他们在智力生活中就占据了主动。
“双减”之下,我们都在探索如何减轻学生负担,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些都与儿童的智力生活息息相关。让儿童的头脑真正“动”起来,去读书,去交流,去思考,去发现,珍视他们脑力劳动的每一颗果实,相信他们会回报给我们很多惊喜……
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正是此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