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话,我很久没有完整的看过一本书了,包括专业方面的书籍。但我在意识里还是对自己的这样一种状态有不满、焦虑。
之前因为自我认为的工作生活上种种原因,觉得自己如果要完整的读一本书或者说学习有很大的困难。因为工作时间几乎是没有时间做其他事情的,除了接诊治疗病人,有时甚至需要加班才能将病人看完。中午时间比较紧迫,在治疗完患者后,就是吃中饭了,吃完中饭,如果主任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讲的话,科室常规的半小时话题或是半小时的PPT讲课是雷打不动的。有时讲着讲着,就到了下午两点上班时间,没有休息,直接上班。大部分时候还是有半小时的午睡时间的。下午下班(经常加班到六点多),在门诊的事务完成后,接下来面临的是住院部的事情,需要写病程记录,需要将住院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过滤一遍,停医嘱、开医嘱、思考调整治疗方案、如何跟患者沟通病情、明早查房时要交待患者的事情或是如何询问患者的一些病情……,最后才能下班。一整天工作完成时,我经常是晚上7点多、甚至八九点钟才能回到家里,第二天早上在七点之前就要离开家去医院。周末上午是需要上班的,遇到周日需要在住院部值班,我一周最多一天半休息,最少只有半天休息。没有公休,没有下晚班休息。不过春节和国庆节只要值班1-2次就可以了,一年中就算这个时候休息时间最多了。在回到家的时间,我也要帮着老婆带小孩,帮爸妈做一些家务,减轻两老的家务负担。只有等到9点半以后,两个小孩都睡觉了,家里才算安静下来了。这个时候我可以有些时间做自己的事。
但关键在这里,这个时候,我认为自己应该放松一下,如果单位没有很紧急的事务或是要办的任务,我一般是拿起手机看微信、新闻、视频等,这些我认为可以放松自己的事情。有时候,不知不觉的就到了晚上11点多了,再洗漱一下,有时会再看下手机,完了,都可以到12点了。睡觉的时间又被压缩,早上还要在六点半以前起床。每天如此循环。这样下去,我的人生岂不完蛋!
看完上面的叙述,你可能会觉得,你怎么会这么忙!!!(是的,我在看完《深度工作》这本书的时候也是这么觉得的)。然后,还认为我要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那时我还是认识到自己在自我深入学习方面的严重不足。我也在“千聊”的课程里、在一些零星的文章里看到这么一个观点,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因为现代职场人士真的“太忙了”,不可能有整段完整的时间来花在自我深造上面。我当时认为很有道理。不过后来学到的就是一个早起。不过这个早起也没有坚持多久。事后自己有多种借口,但现在看来,其实还是没有学到“大道”。从深层次没有看到症结所在,也不知道要怎么样才能利用好时间去学习,利用好有限的时间深入学习、读书,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在专业方面更进步、理解认识更深入,如此从学习、读书中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医疗实践,扫除自己在专业上的困惑、迷茫点,从而提高疗效、提高学术水平。
可能因为自己的需求的感应,今年夏天,在“千聊”里我看到了如何提升快速阅读能力的课程,不过首先没有遇到刘主编的课程。我听了那位老师几节课,认为讲的好啊。为什么呢?因为我的阅读速度真的是太慢,现在我这样的生活工作节奏就是要快速阅读才行啊,才能在短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这样我也能喜欢上阅读,因为看得快嘛,就会有兴趣看。那位老师宣传上说学生有10多万,有的学生在这位老师指导学习快速阅读能力甚至达到了每分钟几万、几十万字的水平,理解率还能有80%以上!我的妈呀!而且还有视频为证,还有电视台做节目为证、学生反馈记录为证。厉害。我想学啊!书中也说到了,世界上很多重要人物都是有快速阅读的能力的。不过,听到最后,老师说,像我们成年人,能通过他的培训达到每分钟3000-5000字/分钟就相当可以了,而且也只能达到这个水平了。然后,我一直在千聊里等他的培训课程,但没有等到。等到的是转到了QQ里,有QQ群,然后就是高额的培训费,一个每分钟3000字阅读速度的培训费达到一千多元,然后我放弃了继续跟随学习,我没有去付钱,因为我感觉到有些不靠谱了。至少对于我这样的快40岁,且工作这么忙的人来说,我直觉行不通。他的课程应该是主要针对小孩的脑力开发的。
就在这个时候,九月份的时候,看到了刘主编的提高快速阅读能力的课程,30天精读提高学习力,而且就在千聊里有那么多节系统课程,收费也亲民。同时看到刘主编的履历和课程介绍,认为刘主编的课程还是靠谱,就进来学习了。果然,刘主编讲课的东西非常接地气,也是可复制的学习方法,同时很重要的是,刘主编给我们列出了30本对提高专注能力、学习力、沟通力、写作能力非常有帮助的目录让我们去阅读。这个也是我意识里早就想要的,只是以前真不知道自己读那些书。因为不知道哪些书好,也不敢随便买,买了没用的书看,实在是相当的浪费。现在,刘主编极力推荐的书肯定没有错。
第一本就买了《深度工作》。
我花了5天时间,每天2-3小时时间,不能说是快速阅读了,阅读同时也完成了这本书第思维导图(用的是百度脑图),当然在之后看到刘主编的思维导图,发现自己的思维导图有点复杂了(开始也是想看看我的思维导图和刘主编的差距、不同之处,也是尝试自己做思维导图的开始吧)。
在看的过程中,真的是获益匪浅。
对比自己平时的工作学习状态,我才知道,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就是一种浮浅工作,真正的虚度光阴啊!难怪自己在专业上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出来,只因为自己的浮浅工作、生活。
首先,作者列举了很多世界上有举世瞩目成就的名人是如何创造出影响世人的价值的。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深度工作”才创造出巨大的影响力和价值的。
那么,什么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这里面有四个关键词:专注极限创造价值提升技能。指出了深度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状态和其产生的结果是什么。
可能你会问,难道创造价值和提升技能一定要这样才能达到吗?答案是肯定的。作者其实早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在书中,作者比较详细的论证了为什么只有深度工作才能有成就。列举出很多成功的例子,和很多现实中没有深度工作状态下的普通大众的工作和生活的结果(感同身受)。甚至作者还从神经学、心理学、哲学角度论证了深度工作的意义巨大。
那么有正就有反,有阳就有阴,这是这个世界的规律。
什么是浮浅工作?
浮浅工作是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的新价值,且容易复制”。这里也有几个关键词:受干扰要求不高创造很少的价值易复制。我看到这点后,就在回忆,我发现我的工作如果最能算深度工作的就是门诊患者很多的情况下,还有就是在当天必须要完成6份以上的住院病历书写的时候了(最多的时候在当天晚上12点前完成10份住院病历书写)。还有就是在赶一件在短时间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时。这个时候精力比较集中,有时候甚至可以充分利用短短十多分钟(这要是较闲的时候,十多分钟就是看看几则新闻视频就没有了)。其实,这个时候真的算的上是很专注了,感觉这个时候效率特别高。不幸的是,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在分心的工作,很多时候写病历时总会时不时拿出手机来看。就是深度工作这本书上说的“表面忙碌”状态。这种虚假的忙碌状态导致我经常加班到很晚。也严重剥夺了我和家人沟通交流的时间,家人还真以为我很忙很忙。也剥夺了我思考问题、总结归纳、阅读书籍的时间(我很想有这样的时间)。长此以往,我经常感到烦恼、沮丧、焦虑、精神状态不饱满(这也是书上说的浮浅工作在神经学角度论证会对大脑产生的负面情绪。说的真准)。
不过在我阅读《深度工作》这本书后,我才真正认识到我错在哪里了,为什么老是有这样的负面情绪,为什么总是觉得精神不振?而且,作者卡尔.纽波特在这本书中特别说到了这点,他也从心理学角度论证和解释了为什么浮浅工作会带来这么一种心理状态。提出“心流”的概念: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是,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人们在工作时比想象中更愉悦,而在放松时则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单单是深度工作的感受本身就能带来巨大的回报,不管是什么工作,我们的头脑都喜欢这样的挑战”。我想这些话不就是对我这种迷茫状态的很好地解释吗!真是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看到这里,同时也结合自身的亲身体会,就能大体上知道,是什么干扰了我们的深度工作,导致了我们经常的浮浅工作。对,最大的敌人就是网络的兴起,从电脑到手机的普及,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疯狂的消耗着人们宝贵的时间。想想看,不就是这样吗?在家里的卧室里、餐桌上、卫生间里、沙发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我们举着手机在看的身影。在室外,公交车上、地铁里、火车上、排队时、聚餐时、办公室里、甚至骑车开车过马路时,哪怕有一丝一毫的空闲,都会下意识的掏出手机看看。手机上网太方便了!作者在书中对这个巨大的敌人更是不遗余力的鞭挞。他说到了,当今商业世界的潮流降低了深度工作的能力,有三大方面:开放式办公,即时通讯工具,网络社交媒体。还指出一个共同的信念错误:认为与网络相关的就是好。都说到了关键点上。
从以上的论述中,知道浮浅工作如何产生和其巨大的危害,因为我也深受其害,所以文笔中有侧重的论述。因为我深度工作的经历不足,所以受到本书的鼓舞结合自己有这方面的需求,我认为我要遵照作者在书中第二部分阐述的深度工作策略和方法去实践。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讲到了我们要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方式,并如何具体实施才能有更多时间进入到深度工作状态中去。
首先我们在深度工作之前要有一个适合自己深度工作状态的思路,也就是说总纲和战略指导规划。作者卡尔.纽波特在第二部分准则1中提到当今世界深度工作者们的四种工作哲学:禁欲主义哲学、双峰哲学、节奏哲学、新闻记者哲学。其中双峰哲学和节奏哲学的思路是比较适合大多数人的,二者之中的节奏哲学适合人群更加广泛。什么是节奏哲学的深度工作?就是通过雷打不动的惯例支持深度工作,确保能够定期完成一定的工作,在一年的时间里往往能够累积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长。的确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现实状况来说,不允许自己在需要深入工作的时候一连消失几天。但在每天确保有几个时间段进行深度工作是做得到的。
其次,要确定高层目标以及围绕目标的2-3项工作内容。深度工作其实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高层目标服务的,同时要有落实该目标的具体的实施措施,也就是围绕目标的具体工作内容,简而言之就是做什么。“你想做的事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我们的执行需要专注于少量“极端重要的目标”,用足够的精力来达成实在的成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职业收益,也可以带来更稳定的热情。
那么,如何在每天的工作中去完成要做的内容呢?这就要求我们能极力的回避浮浅工作,尽可能多的把时间用在深度工作上。作者其实已经考虑到这点了,因为讨论到这个程度,这个需要把措施实实在在落地的程度时,如果方法不得当,也会遭受失败。我们现在已经很明白道理了,非常清楚也非常渴望能够深度工作,这时就需要一种从实践中验证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了。
第一,要选择适合的环境。其实主要是选择一个无干扰的环境。对于我现在的情况来说,无干扰的环境就只有早晨了,只有早起,家人都还在睡觉时,才有个安静、无小孩干扰的时间段。
第二、关闭网络,变得不容易联系得到。一定要关闭手机网络,避免社交媒体的信息干扰,但要能接听到电话,电话要静音。应用社交媒体、浏览网页对你实现价值、培养创造力没有任何好处,或者是坏处远远大于好处,所以就要在深度工作时隔绝。
第三、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首先提前决定你一天得每一分钟需要做什么工作”。准备好一个笔记本,在每个工作日开始的时候翻开新的一页,就是所每天用一页,内容少也是一页。在页面最左侧,每隔一行(或者多几行也可以,有利于临时有更重要的事情而更改、取消原计划),从上至下,依次写下这天睡觉前的每一个小时,页面右侧留出空白写工作任务。两种方式:用方框框住需要工作超过1个小时以上的事情;或者在1个小时内,引出一条线道页面右侧,写出这个小时内需要完成的小任务。计划的工作任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变动,如原有的任务取消,就在任务上划线,重新写上新任务。
日程计划的核心目的不是限制,而是强调谋划周到。这是一个让你思考如何产出最大化的习惯,而不是让你对自己的答案保持不折不挠的忠诚。一个同时具有综合计划能力和修正自己计划意愿的人相比那些采用传统“自发性”方法、一天没有任何计划的人,将享有更多的创造性洞见。
没有计划,你的时间很可能被浮浅事务占用—微信、QQ、微博、电子邮件、浏览网页。这些浮浅事务虽然短时间内会让人愉悦,但并不有助于深度工作,不利于培养创造力。没有计划,你会每天临时为自己要做什么而消耗精力。
借助计划,你可以确保经常性的安排时间来处理新主意,或者在挑战性的领域进行深度工作。该策略的目的在于帮助你认识到,深度工作要求你尊重自己的时间。
第四、抓住实现目标的引领性指标:记录深度动作的时间。利用计分板的形式,记下每日的深度工作时间,这样每周、每月甚至每年的深度工作时间就很容易看得到。并在实现成果的那个时间标记出来。这样能让你认为你的深度工作时间是和你的成果有密切联系的,也能校准你的深度工作时间与成果的期望。或者采用手机里专注软件的帮助,打开这样的软件倒计时,在这个时间段内进入到手机界面就是任务失败。无论任务成功或失败,都会有记录。你从中可以看到你专注的时间累积。
第五、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按照第三点做,好处在于可以判定有多少时间用在浮浅活动上。这里有一个简单、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评估任务的深浅:要让一个刚毕业还没有在该领域接受特别训练的大学生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久(几个月)?
结论是:如果这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用1-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就是浮浅工作;如果这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要用到很多个月来完成一项工作,那么说明此项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是深度工作。
这说明深度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能提供更多的价值回报,可以锻炼你的能力,提升自我。
一旦明确了活动的深浅度,你就把时间倾注于深度工作。
第六、固定日程生产力。严格遵循时间上限,每日规定任务完成时间,超过时间则无论有没有完成任务都要结束工作。这样能有效的缩减浮浅工作,保持深度。且因时间有限,因而会更谨慎的思考个人的组织习惯,使得“我们的产出价值能够高于采用长时间但混乱的日程安排的人”。
固定日程生产力可以使你进入稀缺思维方式,你开始用雷霆般的效率安排自己的精力处理难题。
写到这,我觉得我基本上读懂了这本书,也从书中学到了深度工作开展的具体方法。算是收获了!当然还要付诸于实践,虽然不单是作者经过了论证和实践的,主要是我个人要实践,才是真正的汲取了书中的营养用于自身的成长。
刘主编说的书评真的很关键,“读写不分家”,这是刘主编经常念叨的一句话,只有通过写书评,也就是写读后感,你才能发现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这本书。开始写之前,我认为要写到1500字还是有难度的,写了之后发现1500要求不高。这本书如果真的能激发内心的思考,会不止这么多字。当然,有可能我很啰嗦,但我想写出来,我很多年没有写过这么多自己的话。很久很久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书了。
下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