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错了·森林智者的最后一堂人生课(七)

虽然儿子放弃光明前途去泰国的道场在普通人眼中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但是父母依然给了他肯定和支持。即将开始的佛教徒生活要遵循五戒,虽然这些戒律有一些极端,但是他们还是为了儿女尽量接受,这也让作者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与日俱增。走之前全家人一起去了趟阿尔卑斯山作为纪念。这次旅行中家庭成员已经有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作为修行人的他每天4:30左右会起来冥想,而其他三兄弟则在酒吧里玩到打烊才回家。他的生活已经走了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出家之前他还清了学生时的贷款,还放弃了所有的财产,对物质放手时产生了极大的兴奋和喜悦是他始料未及的。那个冬天他离开了故乡瑞典。

1992年1月28日,他背着小背包第一次踏入了丛林道场的大门。从树冠形成的拱顶走过很快就到了禅堂。这里弥漫着各种熏香的气味。二十多名来自各地的僧人静静坐在矮台上吃着化缘来的食物。吃完饭他们在住持面前鞠躬行礼。这位主持原来是加拿大西部一位伐木工的儿子,当他表明来意后,主持微笑地跟他说先在这里住三天,如果还是决定留在这里三天后剃发。他和来自新西兰的另一个人一同参加了剃度仪式。几周后又举行了一个小小的仪式,他们成为了可以穿白色袈裟的准僧人。又过了三个月他升为沙弥得到了法号。法号由主持根据具体出生日期作出选择。他的“纳提科”意思是“在智慧中成长的人”。对于这个名字他也情有独钟。僧侣被赐予法号后也是提醒他已经过上了全新的出家生活。法号的另一个意义也是在强化个性中的某些面向,弥补某些不足的特质。老师有时候给出的法号也会有一些鼓励和劝诫。

沙弥的服装换上了赭色的袈裟,跟正式的僧侣几乎一样。不过他们遵循的戒律会比较简单。经过大约一年之后,如果各方同意就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僧侣。这也意味着接受更严格的戒律。不同佛教派别要求也不同。在小乘佛教中受戒的僧侣要遵守二百二十七条戒律,尼姑要遵守三百三十一条戒律。这些戒律都要熟记于心并且反复练习。刚开始的时候必须用飞快的速度背诵,全部背完大约50分钟,如果超出这个时间,听众的感受就会非常不悦。作为西方人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学会了背诵,在他看来这也是生来做过最困难的事。在这些戒律中四条大戒:偷窃,交媾,取人性命,大妄语最为重要。

从佛陀时代开始,道场每两周会在月圆或者星月时聚会一次。这种佛教仪式前一天,每个人都要把头发剃干净,禅堂会有莲花和熏香装点。人们会完整诵读佛教戒律,并且两人一组坦白是否触犯或者松懈。正如佛陀告诫人们,要保持内心纯净不做错事和承认自己的过错同样重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