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什么是惯常行为?
惯常行为(反应),就是我们看到暗示后采取的行动。
反应发生与否取决于是否有暗示,你有多大的动力,以及所要采取的行动难易程度。
如果一个特定的行动需要你付出超预期的能力,那么你不会去做。
比如,如果你想扣篮,可又跳不高,根本够不着篮框,那就算了吧,今后可以不用想这事了。
— 02 —
怎样让反应变得简单易操作呢?
我们做出任何行为的背后,都会有某种程度的动机和能力做支撑。
行为越容易,就越有可能成为习惯。
比如,躺在床上看手机肯定比朗读整本书容易多了,而且看手机的动力更大!
今天主要介绍两种方法。
方法一:婴儿学步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认为动机是转变的关键。
其实,不是。我们真正的动机是贪图安逸,怎么省事怎么来。
人类大脑为了生存进化来的天性就是遵循最省力法则:
在两种相似的选项之间做选择时,人们自然会倾向于需要最小工作量的那一个。每个动作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所需能量越多,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习惯需要的能量越少,它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任何占据我们生活大部分时间的行为,你会发现它们都简单易行,不需要有多大的激励。像玩手机、查看电子邮件和看电视这样的习惯占用了我们很多时间,因为它们几乎不用费力就能完成,做起来方便极了。
另外,我们还有急于求成,即时满足的欲望。
目标定的太大,没有十全把握完成的时候,我们反而拖着迟迟不愿意行动。就算行动,很快也会因为挫折而停滞不前。
以我为例:
2019年,我给自己定下每天跑5千米的目标。头几天,干劲十足,确实也跑下来了,觉得自己还不错。坚持了一段时间,我完全没有感觉到越跑越轻松,反而越来越累。每次跑完后,就开始想,要不明天休息一下,然后,每天到了要跑步的时间,我就开始纠结要不要跑.....
包括早起也是犯过同样的错误。
你一定听说过,某某大神都是一晚只睡几个小时,凌晨几点起床的故事。
我觉得,人家那么优秀,还这么努力,我有什么不可以的?
本来早上7点起床是我的日常习惯,但是一下子干到5点半,也只坚持了一天,而且白天还打了一天瞌睡。
甚至,我还有过一次性做50个深蹲(动作完全不规范),然后立马去爬山的的故事。故事还没开始,就因为“一条腿动不了”,被迫送往医院需在家休息一周而结束。
《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的作者古川武士,在书中提到过“婴儿学步”的方法。
所谓婴儿学步就是“小宝宝学走路”,简单说就是“从小地方开始”的意思。
“婴儿学步”开始会得到明显的两种效果:
行动压力较小。比如想跑步,穿上跑鞋就算完成。难度小到不可能失败!
引发行动动力。一旦踏出最初的一小步,目标就算完成。在不可能失败的前提下,任何多余的行动都会引发强烈的成就感!
设定“婴儿学步”时,有两种方法可行:
1、细分步骤
2、细分时间
詹姆斯·克利尔在《掌控习惯》,也提到过“两分钟法则”,他原话是这么说的:即使你知道应该从小处着眼,第一步也很容易迈得太大。
当你想象做出改变时,你会抑制不住地异常兴奋,一时头脑发热就容易贪多嚼不烂。
对抗这种趋势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两分钟规则,也就是:当你开始培养一种新习惯时,它所用时间不应超过两分钟。你会发现几乎任何习惯都可以缩减为两分钟的版本:
每晚睡前阅读——读一页书
做30分钟瑜伽——拿出我的瑜伽垫
复习功课——打开我的笔记
整理衣物——折叠一双袜子
跑3公里——系好我的跑鞋鞋带
这样做的思路是让你的习惯尽可能容易开始。
任何人都可以沉思一分钟,读一页书,或者收拾一件衣服。这是一个强大的战略,因为一旦你开始做正确的事情,继续做下去会容易得多。
一个新习惯不应该让人觉得是个挑战。
接下来的行动可能具有挑战性,但是最初两分钟应该不难。
你想要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导航式习惯,并由它引导你走上更有成效的道路。
人们经常认为,读一页书、冥想一分钟或打个销售电话都是小事一桩,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但此处的重点不是做一件事,而是把握住萌芽的习惯。
事实上,你首先要确立一种习惯,然后才能不断改进它。
如果你掌控不好养护习惯幼苗的基本技能,那么你就不大可能把握好与之相关的细节。不要指望从一开始就培养出一种完美的习惯,要脚踏实地,连续不断地做些简单的事。
你必须先标准化,然后才能优化。从掌握最小行为的前两分钟开始。
然后,向中间阶段推进,并重复这个过程——只关注前两分钟,一定要在这个阶段做扎实,然后再继续进入下一个阶段。
最终,你会养成你原本希望养成的习惯,同时仍然把注意力放在应该注意的地方:行为的前两分钟。
几乎任何宏大的人生目标都可以转化为两分钟的行为。
我想健康长寿 → 我需要保持身材 → 我需要锻炼 → 我需要换上我的健身服。
我想要有幸福美满的婚姻 → 我需要当个好伴侣 → 我应该每天做些事情让我的伴侣生活得更轻松 → 我应该准备好下周的食谱。
每当你努力要保持一个习惯时,你都可以采用两分钟规则。这是让你的习惯变得简单的方法。
方法二:简单记录
说到“记录”,很多人就会觉得麻烦从而产生逃避的心态。不过,记录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有巨大的作用。
记录的效果在于能够消除“随意”的感觉,客观地掌握事实。很多时候光是记录就可以改变自己。
我正在用一个叫热量减肥法APP,只记录了俩月,居然就让自己这个20多年的“瘦猴子”增重了5斤。感觉很神奇!
为什么会突然想起用这个记录饮食的情况呢?
是因为前面跑步,越跑身体越差。我抓耳挠腮,简直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开始各种看书找答案。
后来知道了秘诀:本来我的饮食结构就不合理,营养不足,跑步相当于加大了消耗,本来维持的基本能量平衡被打破了,身体吃不消了。
我的方法和《别为多出来的体重抓狂》介绍了一种“笔记瘦身法”的减肥妙招是一样的原理。
书中介绍,减肥者只记录每天的饮食内容与体重。作者说,笔记瘦身法的目的,就是让人停止为肥胖做出无谓的努力。
如果清楚自己在超市商店所买的食物的热量,就会知道自己为肥胖做了多少无意义的努力,也自然会减少摄取不该摄入的热量了!
2017年,我被《好好学习》中的一句话而触动: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而记录就是改变的开始!
因此,我开启了培养写日记的习惯!
一开始,不知道写什么,每天也是从流水账开始写。后来,又培养自己在朋友圈分享读书心得的习惯。
说实话,那个阶段以摘抄原文金句为主,没啥心得(主要是认为自己的心得拿不出手,太low)。
越到后面,写的也越多,甚至超过了微信朋友圈的字数上限:一条文字信息最大字数限制是2000字。
并且很多时候,都因为写太多,而不断删减字数...
回到记录上来说,简单记录的主要好处有三个:
1、能够客观分析并了解问题。如果了解问题的所在,就能够减少无谓的努力。
2、减少行动的不确定性。持续记录,可以客观管理自己的行为,并掌握现实行动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且,对没执行的空白之处,也会产生罪恶感,从而纠正行动的不确定性。比如,我一直用印象笔记记录日记,一直用华为运动手表以及keep APP记录我的运动数据。
3、提高行动力。通过持续记录行动,能够量化自己的行动并将行动视觉化,从而可以产生自信,提高动力。这能够让我们看出每天执行小行动的意义,以及深入反思偷懒的原因。
最后,我们来小结一下。
什么是惯常行为?惯常行为简单来说就是针对渴求的反应。如果反应的动作简单易行,我们就更容易去做。让反应简单易行,我主要介绍了两种方法:婴儿学步,简单记录。
思考讨论
你为了培养某个习惯,采取了哪些简单易行的动作?有没有用到文中提及的方式?欢迎留言与我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