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生活纷繁复杂,一天下来,有时相对比较轻松,有时又会烦恼无比,时不时总有一些不太顺心的事不期而遇,让人感觉不好。比如正在高三在读的儿子,多少总让人有点儿担忧。
今天听了几节课,见识了几位老师授课的风采,整体感大同小异。但在公开课上,老师想要上一堂好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考查的事老师个人的基本功,也可以是对课堂的组织和驾驭本领,抑或是整堂课的建构等等,真的是一言难蔽之,惟有不断学习才是正道。
以今天听的《井冈翠竹》为例,八(一)班的学生,上的是七年级下册的课文,关键是学生没有课本,本来打印一份也是可以的。虽然学生上过,但时间一久,就会逐渐淡忘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居然就这样开始了,可以想象课堂效果怎样?
现场我感觉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不错,就是老师太随意了,何况这又是公开课,再怎样绝不可过于随便,毕竟有不少老师来听课,感觉还是不好的。
PPT呈现的内容制作还是不错,但呈现出来的感觉不太,老师总是被PPT的内容牵着鼻子走,不能放手一搏,太拘束了,没有语文课的味道。我们常说用语文的方法来上语文课,要上出语文课的味道,为了追求这种味道,不少老师可是下了苦工的。比如肖培东老师,多少次总是强调,在现如今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语文课要守正创新,注意前提是“守正”,要守住语文的正道和规律,要在语言文字上来来回回,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拼读作者的构思,唯有在咀嚼文字上不断下功夫,才能真正摸得着语文学习的门道。不管怎么变,语文的核心素养不会变。
新课标强调: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
有关这一点,作为我自己也要不断去深挖。
观本堂课,在引申翠竹的精神时,大谈特谈当代的人物,如苏炳添、钟南山、屠呦呦、袁隆平等,可以列举,但绝不可过多引申开来。40分钟的课堂估摸有十八分钟在拓展,很显然时本末倒置,违背了语文课的初衷。这不能算是一堂好课了。
仅以此为鉴,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