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回归本真——观课有感

      2023年9月21—22日,我在文昌参加了海南省2023年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工作室课堂教学大比武暨主题培训活动。在活动现场,一共观摩了8节课例,以及8节课例的单元解说。相比以往热热闹闹的课堂,这次活动不仅让我看到了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的语文教学走向,而且更让我对基于单元整体视域下单篇课文的单元教学价值有所了解。两天的学习时间,我想总结为这八个字——洗尽铅华,回归本真。

      一、任务引领,整体推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本次展示的课例无一例外地体现到了这个方面。通过创设情境创设一个主题,在主题的引领下展开学习任务,在任务下设活动,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达成语文素养。

      如:卢老师执教的《太阳》一课,先用文昌美食导入新课,创设一个招聘美食讲解员的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设计语文学习任务,一步一步达成教学目的。任务一:聚焦首段,体会太阳的“远”,认知说明方法;任务二:聚焦二三自然段,体会太阳的“大”“热”,再次认知说明方法;任务三:拓展阅读《卧看牵牛织女星》,实践说明方法。把课堂的学习所得很好地落实于生活实践运用中来——“尝试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整个教学过程由创设情境任务、如何完成任务、实践完成任务三大板块组成,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

      二、学习方法,迁移运用

      新课标倡导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

      如:何老师执教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何老师一共创设了四个任务,分别是:学习文段,识关键句;出示文段,找关键句;举一反三,加关键句;语用迁移,用关键句。每一个任务无一不是在进行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前面三个任务是在为第四个任务做铺垫,教师抓住“关键句”这一主线,从“识—找—加—用”这一思路出发,下设各种活动,有读一读优美的句段,说一说你找到的关键句,写一写你的导游词,评一评你是几星级最美导游等。目标定位精准,内容设计巧妙,步步为营,充分体现了突出实践,任务训练,读写迁移的语用教学策略。

      如:桑老师执教的《故事二则》一课,课始,桑老师先通过一个微视频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以及简要复述的方法,在学生明确学习方法之后再引入新的学习内容。接着通过设计任务——借助表格,讲述故事,让学生用上方法去实践去验证精读课文的学习所得,通过范例的讲述之后让学生组内练习,再全班实践,再组内二次练习,在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地运用方法、实践方法、练习方法,课上,学生习得了语文学习的方法,最终形成语文能力。这就是积极的语言实践,而这正是我所缺少的——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也充分印证了这一句话——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三、课堂实践,检验效果

      本次展示的课例给我很清晰的感受是:基于生活,突出实践,主题引领,任务训练。

      如:曾老师执教的《忆读书》这一课,首先曾老师基于生活,创设了帮助三年级同学解决如何更好地读书这一问题情境,接着老师先设计两个活动,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师生一起交流梳理,体会什么是“读书好、读好书”,然后再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梳理好书的特点,并选择一本好书向他人推荐,完成了课始提出的“帮助三年级同学解决如何更好读书”这一情境任务,既让我看到了老师对课堂的重构,以及每一个活动的环环相扣,又让我感受到了基于生活,突出实践,在实践活动中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素养的教学过程。

      最后,我特别记住了这些句子: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师讲会的;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读好书写好字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我所需要的是大量勤奋的练习,以及一些帮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