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和我一样乍一听傅高义,以为是中国的某位作家或者学者。其实不然,傅高义是1930年,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镇,毕业于哈佛大学社会学科,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是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院主任。但是对于家人来说他的这个名气,是让他们感到“烦躁”的,因为他将本该属于家人的时间都奉献给工作了。与此同时,他也有不理性的一方面,那就是将自己的论文乱放。而正是这样一位学者,他用他的方式,让美国人熟悉着亚洲文化。
大家可能和我一样都有个疑惑,那就是为什么美国要去研究亚洲?正如傅老说的那样,要真正了解自己的社会,必须先了解外国的社会,这样才会更好的了解自己社会的特点。
所以,当时的美国为了通过研究其他国家,而完善自己国家的政策,要求大学重新选出一批研究亚洲问题的年轻学者。
当时的他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工作邀请,去和他的大学老师辞行,两人闲聊之时,老师问道:“你对研究亚洲问题有没有兴趣?”
他回答道:“有点兴趣。”
而此时他老师就联系到费正清,说道:“傅高义对研究亚洲问题有兴趣。”
费正清立马赶过来与傅高义相见,而此时的傅高义不得不解释道,他在这个周末必须回复哥伦比亚大学的工作邀请。
费正清说道:“你被哈佛大学聘任了。”
就这样一次偶然的机会,成就了后来的“中国通”傅高义。
任何人的成功并不只是运气,更多的是天赋加努力。为了在聘任的三年后,能担得起“亚洲问题专家”这个称呼,他开始夜以继日的工作。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并没有太多关于日本的著作,而当时的他的专业也并不是去研究社会学的。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份工作,他查阅了历史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诸多关于日本的著作,借此构建一个更宏大的背景,帮助自己进入更深的领域。
由于社会学对于他来说是陌生的,起初,定的研究课题是“日本儿童的精神健康问题”。到达日本后,随着不断的与日本人交谈中发现,日本有个新兴的阶级,即中产阶级。随后他发表了他的第一本书《日本新中产阶级》。
他讲述他的研究方法就是不断的去交朋友,去了解人,去了解人的思想立场,发现有趣的现象。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遇到过满怀恶意的人,但他也抱着同理心试图去理解他们。
他将看到的有趣的现象,进行长久的智识性思考,挖掘背后宏大的背景,思考全局,发现它是如何形成的,真正的现状在哪里。
现如今的我们抱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看似时刻都在进行着交流,时刻接收着源源不断的新闻和信息。
但其实是闭塞,我们不知道这个信息是处于何种现实语境,所处的背景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历史记忆。正因为这样,造成了我们缺乏智识性的思考,也缺乏站在对立面去思考的同理心。
正如傅高义所说的那样,人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开始痴迷于细节,而不关注于大的图景,使得无数才华横溢的人,对文明失去了信心。
写在最后,其实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能很难达到傅高义的境界,但是他所传达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比如我们熟知的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深层的含义并不是让我们不断的去旅游,去看风景,而是到达一个地方,去和当地人不断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文化,历史,去思考,去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去了解文明应该有更广博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