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次社交时,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介绍自己的职业,然而有一段时间,我很茫然,我到底该怎么介绍我自己呢?因为很多人听到“心理咨询师”这五个字,还是会有些防御的。
记得一次坐车,司机问我干嘛的,我说我是心理咨询师,他马上跟我说“我心理可没病啊”!
还有一次,告诉了一个新认识的朋友,他马上后退了一步说“那在你面前岂不形同裸奔”?!
还有一次,我同样回答一个司机后,他马上谨慎地问:哎哟,那别人想什么你是不是都能知道?
当时我职业病犯了,很想带他深入了解一下自己,所以就很轻松地回问他:你是不很怕别人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可是没想到他连忙慌乱地解释着,然后一路上就只剩两个人尴尬地坐在车里,他再没跟我说一句话。
……
是的,除了少数人好奇心师的职业外,大部分都是有担心的,要么是“怕被看穿、超级没有安全感”;要么是“那要离你远点,不然好像显得我心理有病似的”。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一个朋友说的一句话:你不给钱,我们是不给看的,因为真心挺耗神的。
哈哈哈。
所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学中到底将什么状态归类为“不正常”,加上最近很多人找我聊天时,都会问我“老师我是不是有病、我是不是心理不正常、我是不是心理变态”等问题,让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大致总结一下关于心理“正常与否”和“健康与否”的概念、划分及评估标准,方便大家不要随便给自己贴标签。
02 心理正常与异常
首先,心理学将我们人的心理状态划分为两大模块: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
郭念锋老师提出三个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简单来讲,就是你有没有自知力,你所思考、看见、听见的,是否与客观现实一致。
如果你坚信你看见或听见了什么,但是客观世界是没有的,这就是出现了幻觉;如果你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违背客观规律且坚信不移,就产生了妄想。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这个也很简单,比如发生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你会产生喜悦的情绪,然后手舞足蹈,这就是正常的;
而如果你很阴沉严肃地跟别人诉说你开心的事情,或者对痛苦的事情做出快乐的反应,这就是心理异常状态;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在生命长河中,每个人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没有重大外在变革,一般是不容易改变的。
然而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这种稳定性突然被打破了,我们就要怀疑这是否异常了。
比如一个本身很平静的人,却突然很容易暴怒,比如一个很热情的人,突然冷漠。
以上三条,全部满足就正常,违反一条就异常。
怎么样,是不是很容易满足?你这回放心你是心理正常的了吧!
关于心理异常,是需要心理咨询配合精神科医生来进行临床治疗的。
比如前几天有位女儿来跟我咨询她妈妈的情况,说她妈妈一直说现实和网上都有人暗中说她的坏话,而且她还说她的家人都是被害死的,这就是明显出现了幻觉和被害妄想的症状(不符合刚刚说的主客观统一的原则),我便建议她先带妈妈去医院确诊。
还有想要补充的一点,就是亲们,千万不要动不动就说自己抑郁了,有社交恐惧症,有人格障碍等等,讲真,心理异常几乎都是症状比较重且患病比较久的,而且有时还会伴有身体的各种植物性功能障碍(呼吸急促、头晕眼花、全身发抖等)和器质性病变(身体疾病)。
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心理正常的,没那么容易生病哈。
03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
说完正常与异常,接着,重点来了,在心理正常的大模块下,又划分了两个小模块: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
看,我说的“心理不健康是正常的”吧!嘿嘿。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大家看看,能满足以上四点么?十分、充分、有效率、幸福感,这几个词估计就已经让我们很模糊头大了。
另外,我再给你写一下郭念锋老师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
1)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2)心理活动耐受力;
3)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是否经常紊乱;
4)是否能专注地集中注意力;
5)是否容易被暗示;
6)是否能从创伤刺激中快速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
7)心理自控力(自如地表达情绪、思维和行为);
8)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心,而不是盲目自信或自卑;
9)能否正常与人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快速采取各种办法适应突然变化的环境条件,且维持心理平衡。
如何,看了以上十点,你是不是更加觉得自己心理不健康了?呵呵,没事没事,这是完全正常的。
是的,谁能完全做到上面那十点呢?
所以依据不同程度,心理学将心理不健康的情况划分为三个状态: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这里不得不再引入两个概念:常形冲突和变形冲突。因为只有当我们内心有冲突的时候,才会引发心理上的问题。
常形冲突有两个特点:
1)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如出轨、离婚等;
2)有明显的道德色彩,而且不论你持什么观点,都可以将一方视为道德,一方视为不道德,就像刚刚讲的离婚的例子;
变形冲突也有两个特点:
1)与现实处境没什么关系,或者说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般人根本不会为其操心,或者不懂精神病学的人难以理解,比如某病人每天晚饭后陷入吃药还是不吃药的痛苦中,吃药怕上瘾,不吃药怕睡不着。如果正常人就自己做决定,或者去问问医生,不管怎样,至少不会陷入痛苦之中;
2)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吃药不吃药,无道德)
好了,知道冲突类型如何判断,我们再来判断不健康的类型,就容易很多了:
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内心是常形冲突,病程不超过两个月,未泛化。
严重心理问题,是指内心是常形冲突,病程2-6个月,已泛化。(泛化:痛苦情绪不但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刺激源相似、关联的刺激,也能引起类似的痛苦。比如我被一个男人骗了,于是我看到同款男人就气不打一处来,或者看到只要是男人就气不打一处来……)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与前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它是变形冲突,然后会依据病程、痛苦程度和影响社会功能程度打分,大于等于6分才会被划分到“心理异常”区域的。
放心,不是那么容易大于6分的。
结束语:
怎么样,看了这篇文章,是不是会安心很多?
如果你看了之后,发现“哦No,我果然有病”!那就请私信我吧。
所以最后再啰嗦两句:
不要给自己暗示,也不要随便给自己贴标签,放宽心好好生活!
来到病症,没那么容易;心理不正常,是很正常的!(偷笑脸)
END
大家好,我是果然,只想做一名踏踏实实的心理咨询师。生命成长路上,愿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