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有千万条,虽然条条通罗马,但每条道路都有它自己的归宿,关键看最初的抉择。
人生之路也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执着与懈怠之别。
也许是因为自己酷爱书籍,对书本的那种眷恋不舍,在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时,我就毅然选择了教书育人,哪怕毕业后回到村里做个孩子王,天天领着孩子捉迷藏,觉得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不想离开课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个朴实的信念支撑着我一路走到现在。也时常让我想起那满怀激情,不负韶华的青春岁月。
一九八一年我终于成功圆梦,以问鼎全校的优异成绩考入了浙江金华师范,开启了人生的追梦之路。
记得去报到的那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带上干粮搭乘表叔的大型拖拉机,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声一路颠簸着来到了金华,按表叔所指的方向穿过一条小巷很快就找到了学校。
只见一个很普通的校门两边悬挂着校牌,似乎依希可见当年岁月留下的沧桑,据说我们是文革后招收的第一届普师生。
走进校门,踩着脚底下的一段煤渣路,只见地上留下许多被车轮蹍压的痕迹,原来那是食堂的轻卡进出留下的印记。
盛夏的早晨,天边微微泛红,轻拂的微风透着丝丝的凉意,食堂锅炉房上的烟囱还在呼呼地帽着白烟,看来离早餐还有一段时间。
顺着煤渣路,爬上一个小斜坡就看见了学校的全貌,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操场上正在晨练的学哥学姐们。
瞧那抖擞的精神,飒爽的英姿,1.75米的横杆一跃而过,那流畅的节奏:助跑、起跳、腾空、落地一气呵成,太震撼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现场版的背越式跳高。
还有些在百米直道上依次摆上三五个栏架,正练习着起跑和上栏的技术,看那矫健的身姿,娴熟的动作一点也不亚于专业运动员。原来他们都是体师专业的学生,这也让我对自己的“普师专业”多了一分了解。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操场边上的那块跳远场地,一个身材不是特别高大的小伙子,在起跑线上轻盈地弹跳了几下,随后经过一段加速便从踏板处一跃而出,稳稳地落在了6米开外。
看那飞檐走壁似的空中姿态,我的激情也瞬间被点燃,一向是沉默寡言的我也上前和他攀谈了起来。
得知他是刚分配到我们金师的体育老师,是田径专业的,他的跳远成绩能达到六米五。
用他的话来说我眼前看到的还只是“冰山一角”,他向我介绍说:金师的体育老师里还有体操专业的,球类专业的,武术专业的,竟走专业的,各个类别应有尽有,人人都有自身擅长的绝活。
我想文化课的老师想必也都是如此,只是没有显山露水罢了,这也让我对三年的学习生涯充满了期待。
磨刀不误砍柴工,学校的政教工作始终是走在最前列的,每周一的下午三、四两节课都是雷打不动的政治学习时间,届时全校师生都会带上笔记本,背上靠椅,整齐划一地集中到礼堂聆听校领导的报告,还会邀请一些母校毕业的特级教师来校讲学,进行专业技能的传授和专业思想的教育。
育德先育行,学校很注重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在那个年代,虽然没有军训一说,但学校的管理一点也不亚于军队。
起床铃声一响,寝室里就会立刻沸腾起来,争先恐后地忙碌着穿衣洗漱、准备出操。
从床底下的鞋子,到桌面茶杯水壶等生活用品的摆放,到被褥枕头的折叠都是有严格要求的。
体育课的着装也不列外,必须穿运动服和运动鞋,记得第一次上体育课时我和几个没来得及买的同学都被出列了。
用老师的话来说穿西装革履上课会束手束脚,做不好动作,对师范生来说掌握好技术要领才是最重要的学习任务。
过了周五就意味着一周的紧张学习接近了尾声,为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按惯例每周六下午学校都会包场组织大家观看电影。
上完上午的四节文化课后,同学们就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赶在电影开映前尽情地逛街、逛琳琅满目的百货公司和新华书店的文山书海。
即便到了晚上,大家也都不会错过难得休闲的机会放飞自我,尽情地享受课余生活带来的乐趣。
有的会在教室里写影评或观后感,有的会到一墙之隔的李清照晚年的故居“八咏楼”上吟诗颂词,有的会在寝室里拉上一段二胡或抱着吉它高歌一曲,有的会到画室里挥毫作画,有的会去阅览室浏览报刊杂志,有的会到琴房里练琴,准备着下周的考试曲目。
新的一周又开始了,上课的铃声悄然响起,身边嘈杂的声音戛然而止,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文史课堂上,老师们声情并茂,循循善诱,高亢激昂地引领我们谈古论今。
数理课堂上,老师们用严谨的课堂结构,缜密的逻辑思维,深入浅出的分析点拨,点然我们智慧的火花,带领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
音乐课堂上,每个跳动的音符伴随着娓娓动人的旋律,讲述着共产党人的百年征程,我们在“松花江上”“歌唱抗日英雄小二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追寻“英雄赞歌”的足迹,“在希望的田野上”讲着“春天的故事”。
三年的追梦课堂总是洋溢着温馨的气息,尤如窗外透进的缕缕阳光照耀在每个同学的身上,让大家时刻感到轻松愉悦。
如果说我们是彩虹,老师就是太阳,给予我们七彩之光,如果说我们是游鱼,老师就是溶解在水里的氧气,时刻提供给我们新的呼吸,让我们畅游知识的海洋,永不疲倦地充实着自己。
校园里没有高楼大厦,就连三层楼房都屈指可数,但幢幢楼房都是基础教育的基石,校园里没有花前月下的林荫小道,但条条道路都通向学生的心灵。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这就是一代代追梦人引以为傲的精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