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这本书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所写。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区分受穷和吃苦?”
『受穷』
大多数人不理解受穷和吃苦的区别。
就像他们总是觉得只要我财务自由,一夜之间拿到几千万,我就再也不工作了。
所以,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乔布斯早就财务自由了,却还在工作。即便他身患癌症,躺在病床上,想的还是苹果公司的未来;
他们不理解扎克·伯格为什么不在最高点时把脸书卖了,这样他就能得到几辈子也花不完的钱。
因为强者把生意当成人生历练,而普通人总只想要最后富有的结果。
一开始,乔布斯没有想过苹果会做得这么大;扎克·伯格也没想过脸书会风靡全球。
他们只是觉得自己得做成一件事。
而为了做成这件事,他们放弃了很多,比如人际社交、休闲娱乐、兴趣爱好等。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经历过很多不为人所理解的决定和坚持,甚至乔布斯一度被苹果公司扫地出门。
这种身心的自我约束,想法的特立独行,坚持的身心俱疲,才是吃苦。
而穷不过是重复性劳动收获了比较小的收益,或者时薪太低带来的结果。
『吃苦』
重复性劳动是体力上的苦。
但体力上的苦,不是苦的全部。
商业社会,更大的苦是应对各种未知的苦,坚持付出但没有结果的苦,坚定方向但不被人理解的苦,面对诱惑克制自己的苦,关系疏远忍受孤独的苦……
就拿打工来说,付出体力虽然也很苦,但是,这是确定性的苦。比如,搬1000块砖,拿50块钱;做个线下活动,拿500块钱;做个活动方案,拿1000块钱。这些都是执行的苦,是有明确目标的。
他们吃了体力上的苦,但是没有吃到或者比较少吃到精神上的苦、思考上的苦、认知上的苦。
所以,美团王兴才说:“大部分人为了避免真正的思考,愿意去做任何事。”
任何的突破性成果,都是要打碎认知,再重建的。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而普通人的吃苦,都是为了两个字:稳定。
比如,他们努力工作是为了不被末位淘汰;坚持加班是为了获得老板的欣赏;在适当的时候表现,是因为体力上的苦能被别人看见。仅此而已。
大多数人做事的发心,都是为了获得职位的稳定、老板认可的稳定、收入的稳定和人际评价的稳定。
但稳定的背后,其实是为了避免吃真正的苦。
『定义』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吃苦”这两个字啊。
受穷和吃苦,完全是两码事。
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并不满意,或者说觉得自己穷,你还努力维持这样的生活,那只能说你穷得很稳定。
比如,一些人费尽心思拿到高学历,不是为了在某个学科成功,或者拿到突破性成就,而是想拿一个起薪高的工作;一些人努力考公务员,也不真的是为了服务社会,而是为了过好稳定的小日子;一些人在业余时间废寝忘食拿到各种证,不是为了帮助有需要的人,而是为了有些额外的稳定收入。
对标一下,这些发心在你身上是否也有?
如果你的发心也出不了上面那个框框,那么你再努力也很难成功。因为发心决定了你事业的上限。
在这样的发心下,你的努力都是为了个人局部的小日子服务的。
从商业角度讲,你为多少人服务,你才能拥有多少人的支持和帮助。
你的发心是为了自己,你的支持者就只有自己。
这才是穷和富的分水岭。
总结一下,穷是一个人狭隘思维在客观上拿到的结果。吃苦体现的是一个人真正的发心所在。发心不对,苦吃得再多,你也只能收获稳定的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