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2巧设悬疑,课后探究

大家好!我是才舒。

前面我们与大家交流、分享了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需要坚持“四性”和巧设“问题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今天,我们将与大家交流、分享的策略是——巧设悬疑,课后探究

学生的思维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期、系统地训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需要的、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的问题外,还可以利用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的有利时机,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问题。

通过巧设悬念,将学生的学习兴奋点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激发学生课后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这一课时,在课堂总结阶段,通过总结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等内容,启发学生思考:

1、面对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都失败了,中国将何去何从,哪个阶级将走上历史舞台,承担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他们是怎么做的?……请大家预习接下来的《辛亥革命》一课的内容。

2、义和团运动时期,北方战乱,南方却出现了“东南互保”运动,为什么会出现这一事件?这一事件的出现有什么后果?你对此该怎么评价?

对于第1个问题,学生只需要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属于一般性的、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而对于第2个问题,虽然教材上也有展示,但是由于涉及到义和团运动、晚清危机的加深、晚清统治集团内部满汉之间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等内容,要想得出完整、准确的答案并不容易。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总结与布置作业等环节,引导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探究、撰写读书笔记或者小作文等形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课外。

在下一节课上新课之前通过小组汇报、交流与研讨,教师全员批改学生的小作文并进行小结等形式,有效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史料并对史料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的能力,同时通过现场口头展示有效训练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这样,通过一、两个难易适中、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外思考题,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学生的逻辑推理、分析与聚合思维、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也能够得以有效的训练。

这一切,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情、教学内容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精准把握与有效指导,值得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长期坚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